
2019年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doc
19页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 MSTableType="layout"MSCellType="ContentHead"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MSCellType="NavBody"MSCellType="ContentHead2"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山峦河谷交错,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通过几天的考察,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考察时间:7月26---8月3日 考察地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 1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另外两个--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相当于6.4个佛坪,比卧龙大23671公顷)辖区内社区多(辖文县的11个乡镇和武都的4个乡),人口密度大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东经104o16ˊ-105o27ˊ,北纬32o16ˊ-33o15ˊ,主体部分位于白龙江以南的甘川两省界山——岷山山系的东端,摩天岭北坡,西南与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相邻,东南与四川省的青川县接壤,总面积为223671公顷其中碧口保护站还包括摩天岭南坡的青川河源区的李子坝,红土河保护站位于白龙江北岸的支流小团鱼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 保护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海拔1500-3100米,山涧河谷深陷,相对高差1000-2500米,最高峰海拔4072米在气候带上位于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甘肃省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中国地貌的二、三级阶梯界线处,地质构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垂直地带性明显的特点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97科,2165种,19亚种,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科5属6种,即珙桐、光叶珙桐、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13科、19属、19种;三级保护植物18科、22属、2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13科、17属、17种,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1属5种。
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85种,隶属32目98科273属,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65.45%兽类77种,鸟类275种,鱼类68种,两栖爬行类65种,昆虫类2138种,蜘蛛195种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 1.2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 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辖文县、武都两个县的15个乡镇157个行政村,27837户,112338人实验区459个自然村,13203户,56083人,缓冲区、核心区无人居住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1.3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白马河保护站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西端,保护站所属范围内包含铁楼乡的李子坝、寨科桥、草河坝、铁楼等16个村,有包括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约10286人,其中生活在缓冲区边缘的有85人。
2森林生态系统 2.1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有核心区9732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51%;缓冲区26032公顷,占11.64%;实验区100310公顷,占44.85%从面积上我们可以看出缓冲区所占的比例十分小,这是因为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按当时国内的划分方法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实验区内包括村庄、农田等,允许人类活动,核心区在保护区成立前曾作为林场,原始森林一度遭到破坏后来,由于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保护区被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缓冲区内只允许少量的人类活动(如旅游),不允许有常住居民这样一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有狭长的一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核心区与实验区直接相连的情况,给核心区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2.2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2.2.1植被调查方法: 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1)样方法乔木层取20m×20m的样方,灌木层取5m×5m的样方,草本层取1m×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积、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多度。
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观察记录 2)综合路线调查,直观、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状况以及相关的土壤、地貌、地表径流状况 2.2.2植被调查结果 1)核心区植被状况 地点:大熊猫驯养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缓 经度:104.29828°E 坡度:<5° 纬度:32.91122°N 坡向: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类型:次生牛皮桦林 备注:70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场 样地1大熊猫驯养中心1工段牛皮桦林样方生境 样地1曾经是采伐林场,样方内可见直径大于80厘米的伐桩2个在建立保护区之后保护状况良好,乔木层郁闭度达到70%,乔木共91棵,7种乔木,其中牛皮桦为乔木层优势种,多度为53.9灌木层共5种植物林下环境阴暗潮湿,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51 核心区内调查的另一个样方(数据遗失)是原始林,乔木层郁闭度50%,种数为6,但植株数远远小于样地1其所在地的坡度、坡向和样地1非常相似,也处于河谷附近,但海拔稍低,在2200米左右,可以观察到两个样地由垂直地带性造成的物种的差别。
2)缓冲区植被状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底 经度:104.42493°E 坡度:40° 纬度:32.87788°N 坡向:东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样地中伐桩9个 样地2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缓冲区) 地点: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7961°E 坡度:20° 纬度:32.89306°N 坡向:东北 海拔:2020m 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 样地3甘家沟芦韭坪坡落叶阔叶林样地(缓冲区) 3)实验区植被情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104.42303°E 坡度:30° 纬度:32.88810°N 坡向:东北 海拔:1693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有居民在样地附近挖药;样方中伐桩7个,死树3棵 样地4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实验区) 2.3分析与讨论:保护区植被与人类影响的关系 1)采药和采伐活动使植物多样性降低 对比样地2(缓冲区)和样地4(实验区),发现二者的生境条件和植被类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气温的显著差异;坡度大,土层薄,植物养分不足是两地的共同特点。
二者受人类活动影响都很严重,我们在从社区到样地的行进过程中几次看到有人背着药材或薪柴下山,样地2、4里面伐桩分别有7个、9个,乔木层种类和个体数均很少两地也都大量放养牲畜(牛,在社区边缘还有黄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在于对林地边缘草本植物和幼树的践踏 两个样地的整体区别是细微的,只是位于缓冲区的样地2离社区更远,山高坡陡,社区居民砍柴等活动的强度稍小,因此样地2上层植物状况比样地4稍好 在高寒潮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热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出现乔木层、灌木层生长情况和草本层相反的现象乔木生长状况差的样地4的草本层生长良好,多样性指数为2.72,而样地2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2.03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 在保护区核心区,我们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样地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生林物种较为丰富 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3-4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这与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 建立保护区前,核心区的某些地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虫害的威胁 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 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种植了3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丛或草地 2.4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 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个植被茂密的“山岛”,摩天岭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性的环境中栖息 在对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河等保护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干扰,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
目前,保护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是送至文县的保护区管理局救治保护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农业生态系统 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按照保护区的相关法律,保护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在那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 3.1农田生态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