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1世纪以来东南亚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WoS核心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34616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1世纪以来东南亚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WoS核心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东南亚教育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本研究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大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稳步增长;东南亚教育研究主题集中于教育政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公平、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等;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东南亚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和影响力较为突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论和混合型研究方法在东南亚教育研究中受到青睐;约瑟夫海尔和罗伯特殷等人是本领域高影响力研究者分析结果对于我国新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方法开发、体系建设和目标引领上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东南亚,教育研究,进展,趋势,可视化分析比较教育应该尽快组织力量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1]而为实现这样的高质量转变,必须补齐“东南亚教育研究”这块短板研究东南亚国家的教育①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版图中的重要组成,尤其是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理上与东南亚相近省份的高校,曾在该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地理相近文化相亲,在扩大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具备巨大的空间和潜能。

      然而近年来“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与深化却暴露出我们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短板项,即对东南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和专业探讨因此,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在东南亚教育研究问题上与国际学界进行更深入全面地对话为此,本研究借助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了解和定位国际上东南亚教育研究的进展,以为后续工作略作铺垫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各个国家教育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可获得性和可视化软件的飞速发展,无疑为世界各国教育问题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2]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国际主流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为数据检索源,按主题②检索了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25日的期刊文献,手动筛选后最终得到2373条文献WoS核心合集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高,且这些期刊多被社会科学索引(SSCI)收录,保证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本研究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5.1. R5 SE(以下简称CiteSpace)和WoS统计分析手段的辅助下,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方法,对2373条题录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管窥本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的高影响力学者、经典文献、学术共同体、研究主题、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路径;了解我国学者在东南亚国家教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中的生态位等,为今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尤其是国别和区域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东南亚教育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与增长2000年以来,有关东南亚国家教育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比较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总体来看,东南亚(国家)教育研究呈现出两个主要的趋势:一是文献的总量稳步增长,进入2010年以后,每年发文数量较大,均在100篇以上,随后更是在2015~2017年迎来了数量增长的爆发期(见图1);二是文献影响力大,自2000年以来,被引频次逐年增长(见图2)每年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的稳定增长说明,东南亚(教育)研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地关注二)相关期刊的发文比例与知识流量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是研究者关注某一个领域发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依据期刊的发文量统计,《亚太教育》(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亚太教育评论》(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和《亚太教育研究者》(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录用并刊载的相关研究发文量依次为99、73和71篇,是排名前3名的期刊;而依据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发现,《计算机教育》(Computers Education)、《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和《当代护士教育》(Nurse Education Today)是发文量前10的期刊中影响因子处在前3名的期刊,分别为5.568、2.659和2.434(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的发文量不一定与影响因子成正相关,例如发文量位列前3名的期刊其学术影响力不一定最高,这折射出期刊载文、被引频次与期刊影响力评价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期刊的发文量和影响因子以外,期刊的关联性和引文数量同样是衡量期刊学术贡献的重要指标对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其分析结果主要反映期刊与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并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某个具体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布基础而中心性作为衡量研究对象重要程度的指标,中心性值越高则表明分析的对象地位越重要为深入分析不同期刊间的知识渗透与学术合作,笔者通过CiteSpace期刊共被引图谱分析,得到了表2经过期刊共被引图谱分析后得出,网络模块化的Q值为0.8965,该值大于0.3,意味着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用于衡量网络同质性的平均S值0.3414大于0.05,说明聚类分析具有较高信度[3]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已有的研究,此处的平均S值较小,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南亚研究主题较为分散的客观现状从被引频次来看,发表在《教育论点》(Thesis)、《教育研究评论》(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和《教学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上的关于东南亚教育研究的文献被引频次较高,这三份期刊即是相关研究在21世纪以来高被引期刊统计中的前三位,分别为《教育论点》(Thesis)308次、《教育研究评论》(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267次、《教学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64次。

      被引频次2000年以来高中心性学术期刊依次为《教育研究评论》《教师学院学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美国教育研究》和《计算机教育》等,前三位的中心性分别为0.71、0.51和0.43,说明这些期刊在该研究领域相对重要期刊共被引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知识流量,即国际期刊对东南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的引用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东南亚教育研究的知识流量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美国教育研究》(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教育心理学》(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和《教师学院学报》(Teachers College Record)等三)高产出和高影响力研究者分布通过统计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发文数量发现,高产出的作者有:菲律宾圣陶托马斯大学的阿兰德加斯曼(Allan de Guzman)、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蔡敬新(Ching Sing Chai)、贾斯迈西蒙(Jasmine Sim)和乔伊斯高(Joyce Hwee Ling Koh)、中国澳门大学的蒂莫西提奥(Timothy Teo)、泰国玛希朵大学的菲利普哈林格(Philip Hallinger)、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东湾分校的马修阿腾西奥(Matthew Atencio)、中国香港教育大学的林质彬(Cher Ping Lim)等(见表3)。

      从中可以发现,新加坡、泰国和美国,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都发表较多的文章,但中国内地研究者暂未进入名单之中,中国内地尚且缺乏与国际学术界在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对话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在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合作、突显的高影响力研究者和学术共同体,笔者还针对文献的作者进行了作者合作聚类分析和作者共被引聚类分析作者合作聚类分析反映出研究者在某一领域的合作关系和影响力,作者共被引聚类分析则描绘出合作者之间所形成的学术共同体作者合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者主要包括:菲律宾圣陶托马斯大学的阿兰德加斯曼、菲律宾希利曼大学的戴夫马希尔(Marcial Dave);泰国玛希朵大学的菲利普哈林格(Philip Hallinge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蔡敬新(Ching Sing Chai)、米歇尔谭(Michelle Yuen Sze Tan)、谭爱玲(Tan Aik Ling)、吕赐杰(Chee-Kit Looi)、贾斯迈西蒙、乔伊斯高;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的纳尼萨巴拉玛尼姆(Ranee S. Subramaniam)、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诺扎尼阿斯曼(Norzaini Azman)、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万长达(Wan Chang Da);中国澳门大学的蒂莫西提奥(Timothy Teo);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艾萨克塞托(Eisuke Saito)、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奥拜达尔哈米德(Obaidul Hamid)、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亚历珊德拉杨(Alexander S. Yeung);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东湾分校的马修阿腾西奥(Matthew Atencio)、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何丽倩(Li-Ching Ho);荷兰格宁根大学的利德旺莫拉那(Ridwan Maulana)等。

      作者共被引分析结果显示,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主要形成了以下学术共同体:第一,以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形成的学术共同体;第二,以教育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专家罗伯特殷(Robert Yin)、约翰克拉斯维尔(John Creswell)、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埃米尔涂尔干、威廉蒂尔尼(William G. Tierney)等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第三,以美国批判教育学代表者亨利吉鲁克斯(Henry Giroux)、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于尔根哈伯马斯(Jrgen Habermas)、中国香港大学马克贝磊(Mark Bray)、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吉利贝尔曼(Jere R. Behrman)等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第四,以美国波士顿学院的菲利普阿特巴赫、牛津大学的西蒙马金森、多伦多大学的简奈特和中国香港岭南大学莫家豪(Ka Ho Mok)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除上述学术共同体以外,仍有其它少量共被引指标偏低的学术共同体,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的以西方国家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仍然在这一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四)东南亚教育研究主题与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用于寻找已有研究中的核心知识节点,以此表征当前东南亚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主题和热点、研究范式,从历时性和结构性两个维度展现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贡献分析,得到图3和表4图3和表4展示出2000~2018年7月国外学术界对东南亚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及其聚类的局部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和热点根据聚类的情况,可得以下研究主题和热点第一,关于东南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政策、资源整合、教师培养与发展和教育技术等,此外从对象上来分则主要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和中国香港第二,关于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亚洲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成就与挑战第三,以学生为主题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感知、学习成效和教学第四,围绕学校所开展的问题和国别研究,包括专业发展、学习表现、领导和管理、以及泰国教育体系第五,关切若干核心主题的研究,具体分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性别平等、语言、教育质量、教育改革、儿童、职前教师培养、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