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外在设计到内源发展:劳动教育变革的可能逻辑.docx
19页从外在设计到内源发展劳动教育变革的可能逻辑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整体呈现社会工具取向,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和实践也逐渐显现出“内卷化”的困顿当今社会是一个彰显人之生命价值的时代,如若仍以单一社会服务为导向来实施劳动教育,必然带来工具价值和生命主体的冲突内源发展理论强调事物内部规律的生长,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变革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的可能路径,催生“内源发展劳动教育”的产生内源发展劳动教育是基于人、通过人、为了人,采用内源发展的思维方式探究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以期实现人的劳动自觉和生命成长为突破当前劳动教育的内卷化,需在劳动教育思想上由工具价值走向生命本位,在劳动教育资源上由资源等待走向内容创生,在劳动教育实施上由外在传递走向内外互动,在劳动教育评价上由指向社会扩展到个体自觉提出内源发展劳动教育,绝非完全否定外在设计劳动教育,而是希望在内外双重逻辑的综合融通中,为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合乎逻辑而或恰当适切的可能:外在设计和内源发展共同构筑着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新体系、新话语和新格局关键词:劳动教育,内源发展,生命自觉,教育变革,学生发展,教育逻辑一、为何变革:外在设计劳动教育的困局(一)劳动教育政策的成就与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与劳动、劳动技术、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
尤其到了21世纪,在全球教育改革与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的进程中,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课程改革、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的博弈下,逐渐登上新的历史舞台200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强调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置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对教育、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做了国家层面的话语表达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门直接以“劳动教育”命名,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定位了劳动教育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基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该《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设之中,并对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5]从上述劳动教育政策的命名和内容可以发现,劳动教育在政策层面的成就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呈现出由间接出现在其它教育文件中,走向以“劳动教育”为直接命名的趋势,驱动劳动教育由非制度走向制度化;第二,劳动教育从服务于德智体美的衍生角色,走向德智体美劳的独立身份和融合关系,奠定了劳动教育从配角依附走向主角彰显;第三,从国家战略的立场,以政策和法律的方式规范着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略,使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有政可寻、有法可依、有制可行。
我们在看到劳动教育的政策成就之外,尚需从政策定位、内容以及特征等可能的不足之处予以审视首先,就政策定位来看,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无疑为当前劳动教育的弱势地位赋权增能但倘若从劳动教育是以人为主体、为核心这个角度来考量,这种政策定位显然产生于外在社会之需,使教育目的以及人才培养顺应社会潮流,而非从以人为首的主体角色出发来对劳动教育与社会关系进行“人学”建构其次,就政策内容来看,从外在社会价值出发,驱动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和评价与人的社会意识和能力挂钩,强调人对社会的价值,在突出人的社会性角色的同时,存在忽视人之个体化发展的倾向由此,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目的,必然会弱化劳动教育之于人的内在价值再次,就政策特征来看,既有宏观设计,也有中观解释,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教育的政策依据也由此,劳动教育的政策话语规定着劳动教育的范畴与边界,自然而然就不可避免地被规训,降低或失去了劳动教育政策对开放性的追求二)劳动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憾随着劳动教育功能彰显与地位提升,我国学者在劳动教育的政策引领和实践推进中,逐渐建构着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国际视野、前沿动向、研究立场、概念范畴、实施策略以及评价反馈等。
就国际视野中的劳动教育而言,其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域外视角如谷贤林引介了美国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由体力、脑力和手工构成,通过家庭和学校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6]孙进等人探讨了德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强调劳动教育的体系化、主题化和综合化[7]任平和贺阳基于“数字时代”的考察,突出对德国劳动能力框架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由学校开展延伸到实践体验[8]宋丽荣和姜君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介绍了俄罗斯劳动教育的制度化、一体化等发展趋势[9]上述学者通过对国外劳动教育的认识、理解和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从劳动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现有研究呈现出丰富多维的样态,为劳动教育走向立体化的理解提供了多样思路其一,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出发,论述劳动教育的价值、范畴,遵循着由劳动到劳动教育的推演逻辑[10];其二,从身体视域探讨劳动教育中的身体意义、劳动教育的身心合一[11];其三,从五育并举或融合的视角,揭示劳动教育的地位以及劳动教育与其它各育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究劳动教育何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运行机制[12]透视这些多维、立体的研究视角,能够为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丰富面貌提供广阔思路与多元可能。
就劳动教育的概念来看,其为理论建构提供了概念根基班建武从劳动教育立场、内容、功能和实践等方面,建构了整合、开放的劳动教育格局[13]柳夕浪从目的、内容和途径呈现了劳动教育的建构图景,分析了劳动和教育的内外边界[14]檀传宝基于实践立场,将劳动教育理解为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15]整体来看,当前学界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已达成两个共识:第一,劳动教育由劳动和教育构成,其内涵需在劳动与教育的交互中生成和理解;第二,劳动教育不只是教育活动,更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映射,是一种实践样态就劳动教育的实施来谈,它是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实践关照,是将劳动教育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当前关于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时间维度建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强调根据大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教育目标,因学段差异而分门别类地实施劳动教育[16];另一方面,从空间维度上建构起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强调劳动教育在空间链接上的一体化走向[17]就劳动教育的评价来看,是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实施策略等的评价过程当前研究突出激励性的评价取向[18],强调多主体参与的过程性互动评价,并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载体、空间、师资、质量等进行全方位评价[19]。
可见,当前对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基本沿用大教育评价观的思路,以外显性的劳动教育效果作为主要评价尺度,评价内容涉及劳动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评价结果为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理论建设,正处在茁壮成长期,各种理论假设、研究视角、体系内容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基于对当前劳动教育理论建构的理解,可从劳动教育的“万能化”“去实践化”以及“去学生化”予以慎思,不难发现几点缺憾第一,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万能化”伴随劳动教育由非制度演变为制度化,一些研究者将劳动教育视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强调劳育德、劳育智、劳育体以及劳育美,凸显劳动教育的“万能化”劳动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将劳动教育哄抬到至尊地位,忽略了劳动教育价值固有的可能限度与有效边界第二,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去实践化”即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建构偏重于理论打造,将劳动教育束之高阁于实践之外,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天然联姻,造成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去实践化”的困局基于对教育实践的考量,劳动教育是一种实践存在,“去实践化”是摧毁劳动教育土壤的异化建构,追求理论建构中的实践关照应是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应有之道。
第三,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去学生化”即以丢失学生主体作为理论建构的立场,强调劳动教育体系建构中的社会诉求劳动教育归根到底是“人之在位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只有在人的主体解放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彰显因此,“去学生化”是劳动教育之外在设计的表征,凸显劳动教育的社会工具取向,而非基于人、为了人、走向人之内在生命的价值追求[20]三)劳动教育实践的成果与问题我国劳动教育的实践推进,总体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例,劳动教育的实践总体表现出较为丰富的样态,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实践改革逻辑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劳动教育与思想建设相结合,将“四史”教育、“立德树人”融合到劳动教育当中[21],试图挖掘劳动教育中蕴含着的思想道德、历史文化等价值其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旨在将创新创业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22],强调劳动教育并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突出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发展其三,劳动教育与后勤服务、资助育人等平台的贯通,从高校创设平台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生活性质的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生活知识和能力[23]。
其四,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学习服务和课程建设等结合[24],旨在从学习生活出发,强调劳动教育为专业学习服务,拉近劳动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和政策推动下,劳动教育实践由“生根发芽”,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受到教育实情、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文化资源、风土人情的影响,创生出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与此同时,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看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多元成果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审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25]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存在过程形式化、内容空洞化、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就劳动教育方式来看,虽然存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等,但参与劳动教育的人数有限,加之后勤服务等形式问题,滋生劳动教育的不良风气[26]就劳动教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27],存在淡化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就劳动教育的取向或者目的来看,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荣誉、职位等功利思想[28],劳动教育对于人之生命成长、价值实现的意义被窄化乃至于走向虚化的不良局面当然,面对上述问题,理论研究者、实践推进者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了若干解决之策如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规范化,重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兼具社会实现和个体发展等。
但这些看似行之有效的解决方略却难以真正激发劳动教育的活力,同样较难推动劳动教育走向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究其原因,上述劳动教育的实践开展大致遵循着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单向逻辑,是基于服务社会的工具价值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动力和导向也由此,一味过分地强调劳动教育的社会服务价值,自然而然弱化了劳动教育的个体意义,无可避免地忽视人在劳动及劳动教育中的内在建构、内在生成和内在自觉二、变革方向:走内源发展劳动教育之路(一)内源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1975年,瑞典外交家、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在联合国发表了以“世界未来”为主题的报告,提出“倘若将发展理解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发展只有依靠社会的内部力量来实现”的观点[29]由此,“内源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正式诞生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共同编撰《内源发展战略》一书,对“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