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s****6
  • 文档编号:605682787
  • 上传时间:2025-05-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1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 科目年级课型主备人课时时间地理七年级新授课245分钟课程标准运用地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及地形特征,理解 “热带大陆”“高原大陆” 的成因通过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特点,说明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民居建筑及动物迁徙的影响结合案例,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特征及文化多样性,树立人地协调观念教材分析(一)内容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聚焦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种文化作为 “黑种人的故乡”,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是理解其人文特征的基础,而 “人口 - 粮食 - 环境” 问题则是后续学习的铺垫教材通过 “自然环境→人文特征” 的逻辑链,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二)知识结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跨南北半球;纬度位置:赤道穿过中部,热带为主(“热带大陆”)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接撒哈拉沙漠自然环境: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大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全年高温分干湿季,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人文特征:人种:黑种人占 90% 以上,文化独特(如歌舞、雕刻),历史上受 “三角贸易” 影响深远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 通过地图准确定位撒哈拉以南非洲,归纳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热带为主、临两大洋)综合思维 从纬度、地形、大气环流分析气候成因,理解气候与民居、动物迁徙的关联地理实践力 通过小组合作绘制 “气候 - 民居” 关系图,提升图文分析与逻辑表达能力人地观念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尊重当地文化多样性,初步感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征2.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的成因2. 热带草原气候与当地传统民居、动物迁徙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一)小组自主互助法任务驱动:基础任务:通过拼图游戏识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区(适合基础学生)进阶任务:对比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对农业的不同影响(适合能力较强学生)角色分工:每组设 “地图操作员”“气候分析师”“文化研究员”,分别负责空间定位、气候数据解读、文化案例收集二)地图与案例教学法地图探究:利用《非洲气候分布图》《地形图》,引导学生归纳地形与气候分布规律。

      案例引入:以 “茅草屋”“猴面包树”“动物大迁徙” 为例,说明气候对生活、生态的影响三)情境体验法模拟迁徙:小组模拟 “角马群迁徙路线”,结合气候特征解释迁徙原因,增强直观感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探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5 分钟)教师活动:播放非洲鼓乐与舞蹈视频,展示茅草屋、长颈鹿等图片,提问:“为什么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和‘黑非洲’?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常识回答,小组快速记录关键词(如 “炎热”“黑人故乡”“草原广布”)设计意图:通过文化情境激发兴趣,建立 “自然→人文” 的探究线索二)新知探究1. 地理位置:热带大陆的奥秘(12 分钟)小组自主任务 1:拼图识位置发放非洲轮廓拼图及地形贴纸,任务:① 拼出撒哈拉以南非洲范围,标注赤道、南北回归线、印度洋、大西洋② 讨论 “为何该区域被称为‘热带大陆’”(提示:纬度范围)互助交流:各组展示拼图成果,教师引导归纳:纬度优势:赤道穿过中部,南北回归线之间占 90% 以上,太阳辐射强,全年高温海陆特征: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航运便利但海岸线平直,港口较少深度探究:“地理位置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小组讨论(如纬度决定热量带,海陆影响降水分布)。

      2. 地形与河流:高原大陆的脉络(15 分钟)小组自主任务 2:地形与河流探秘读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完成:标注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归纳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占 60% 以上)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刚果河(自东向西)与尼罗河(自南向北)的流向差异案例对比:对比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形差异,理解 “地形影响气候” 的逻辑实验模拟:用沙盘演示 “东南高西北低” 地势,小组观察水流方向,验证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3. 气候与生活:草原气候的馈赠与挑战(18 分钟)小组自主任务 3:气候特征分析读图《非洲气候分布图》,讨论: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数据解读:分析恩贾梅纳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小组绘制 “干湿季特征表”小组自主任务 4: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民居分析:观察茅草屋图片,讨论:“为何当地民居采用树枝、茅草搭建?”(就地取材,适应游牧生活,通风散热)动物迁徙模拟:结合马赛马拉与塞伦盖蒂的降水差异,小组演示角马迁徙路线(干季向水草丰美处迁移)情感教育:展示 “猴面包树储水” 视频,说明自然环境与生物适应性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三)课堂小结(3 分钟)学生活动:各小组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总结重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民居 / 迁徙),推选代表讲解教师点睛:以 “自然为基,文化为魂” 为主题,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独特地理逻辑,为下节课 “人口 - 粮食 - 环境” 问题铺垫四)课堂检测(2 分钟)快速问答: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位于哪一温度带?(热带)非洲最高峰是哪座?(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点?(分干湿两季)小组互评:核对答案并统计正确率,教师针对 “气候分布成因” 易错点再次图解五)课后作业(2 分钟)基础任务:绘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气候简图》,标注主要地形区与气候类型实践任务:收集非洲传统舞蹈或音乐资料,下节课分享,感受文化多样性教学反思(一)小组合作效果观察小组在 “气候模拟实验” 中的参与度,若存在 “实验操作混乱” 问题,需通过明确实验步骤卡片(如 “第一步:搭建地势模型,第二步:模拟降水观察水流”)提升规范性二)核心素养落实区域认知:学生能否准确指认气候类型分布?可通过课后 “气候类型填图竞赛” 检验,对薄弱环节利用气候分布歌诀辅助记忆综合思维:分析 “地形对气候影响” 时,学生是否忽略海拔因素?需在教学中增加 “乞力马扎罗山垂直气候带” 案例,直观呈现地形与气候的关联。

      三)情境体验优化增加 “虚拟草原迁徙之旅” VR 体验,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角马群迁徙的季节性规律,提升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的深度四)评价机制调整设计 “文化小使者” 评价指标,从课堂讨论中是否尊重当地文化、作业中是否体现多元文化理解等方面,对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强化人地观念中 “文化包容” 的价值观通过以上设计,力求在小组自主互助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树立尊重自然、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