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_梁云.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35322532
  • 上传时间:2018-03-1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6.1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总第一一三期· 中国文学与文化·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梁 云要想在鲁迅和张爱玲之间找到一座桥梁 ,似乎很容易 于青在《张爱玲传》中说: “如果说 ,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 ,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 ,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 意识的展露和批判 ,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 ,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①此外 ,迅雨 (傅雷 )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写道: “毫无疑问 ,《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 ,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 事的风味 ”②以上论断为我们研究鲁迅张爱玲之间的共同关系提供了依据然而 ,胡兰成对鲁迅和张爱玲进行比较时 ,却又从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说起 胡兰成在《评张爱玲》中说: 鲁迅的“寻求是战场上受伤的斗士的凄厉的呼唤 张爱玲则是一枝新生的苗 ,寻求着阳光与空气 ,看来似乎是稚弱的 ,但因为没有受到过摧残 ,所以没有一点病态 ”又说: “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 ,所以讽刺、谴责 张爱玲不这样 ,到了她手上 ,文学从政治走向人 间……”③这就是说 ,在这两位时间跨度相隔 30年的作家身上 ,人们既发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 ,又看到了他们的截然不同。

      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 ,辨析出一条道路 ,更好更合理地通向鲁迅和张爱玲 ,是本文试图论说的一个问题首先 ,应该考察一下这两位作家在文学史上被扭曲和错位对待的情况过去几十年 ,由于我们一直把鲁迅放在一套政治权力话语中进行解读 ,所以 ,鲁迅在 人们的心目中 ,一直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 ,以至于战士”的形象 鲁迅的一生 ,固然充满了“启蒙”、“论战”、“战斗”的光辉色彩 ,但鲁迅内心深层的精神危机和惶惑痛苦 ,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被注意研究过 现在 ,对鲁迅的研究正在向着“还俗”的一面发展 ,很多资料显示了鲁迅在文学史上被单向地错位对待的问题 这种单向错位对待发展到极点 ,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 ,鲁迅的著作是国 内“唯一可以自由阅读的非`领袖’ 著作的全集” ,从而把鲁迅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变成了政治性的工具 当一个人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命真实感的时候 ,即使被推到天上 ,也是他的最大失落 ,是对他的贬抑和人格的不尊重而张爱玲 ,则一直被排斥在现代文学史之外 正因为人们错误地对待了鲁迅 ,也就会在张爱玲这样的作家身上发现和鲁迅完全对立的地方 ,以证明鲁迅的革命和张爱玲的市 俗。

      当鲁迅终于由一个“导师”、“先驱者”、“战士”的形象 ,向他自身本体的血肉的一面回归—142—的时候 ,人们也终于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一种“真实人生”的魅力 即使在今天 ,张爱玲被文坛接受 ,给她一席沦陷区文学或市民文学的边缘位置 ,或者把她与新感觉派小说连在 一起 ,都不能说明已经矫正了什么 矫正本身只是对问题的提出 ,真正的思考和研究应该在矫正的过程中深入具体地进行然而我们对这两位作家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的印象上 从本质上说 ,这两位时代差距 甚远 ,而又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作家 ,他们的共同点究竟在哪里? 他们有没有最接近的共同之处? 如果有 ,为什么张爱玲不像丁玲、萧红等女作家一样 ,追随鲁迅 ,连作品的主题精神和创作道路都和鲁迅同一格调 ,而张爱玲却不同 ,她说: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 ,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 ,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④她对冰、白和 苏青的感情上的疏亲 ,表明她已经脱离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光照和影响 ,她站在自己的立脚点上思考和说话了 而鲁迅 ,自从东渡日本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实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理想 ,就一直想站在一个独立自主的立场上说话。

      他认为 ,只有每一个国人都能发 出自己的心声 ,“人各有己 ,不随风波 ” ,才能唤醒大众的觉悟 ,才能有一个自立自强的中国⑤回国以后 ,鲁迅首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接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弃医从文、想以文艺救治国人愚弱灵魂的鲁迅 ,在《新青年》上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呐喊声 《狂人日记》之后 ,他被推上了新文化运动一员猛将的地位 ,在这个位置上 ,鲁迅用他犀利的锋芒 和义无反顾的战斗姿态 ,向封建文化旧营垒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 然而 ,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 ,他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 ,他在尽可能地把个人性的话语退缩到心的边缘上去 ,或最大限度地压抑自己 ,保持个人内心的某种“沉默”: “当我沉默的时候 ,我觉得充实;我将开 口 ,同时感到空虚《野草》题辞的第一句话 ,正是他失去个人语言 ,又要开口说出众口一词的全民性话语的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 这也许就是鲁迅的幸和不幸而张爱玲 ,从一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就置身在一个狭窄的沦陷区的生活圈子里 ,在那个“低气压”的环境里 ,没有人对文坛抱什么希望 ,张爱玲猛然走红 ,像一片奇光 ,照花了人 们的眼睛 人们在她的作品中 ,“没有听到民族解放战争的炮火 ,没有听到民众的怒吼声” ,反而看到了她“对人性、对情欲世界的揭示”,其“态度之冷峻 ,色调之丰润令人震惊”⑥。

      一个身陷孤岛的女作家能写出发自内心的文章 ,这种特殊的境遇与鲁迅当年置身的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有所不同 正因为如此 ,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可能被抗战文学的主潮所认同 ,更 谈不上被后来的文学史所承认了 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幸与不幸我们把这两位作家走上文学道路时的不同境遇加以比较 ,也许 ,这都不是这两位作家所愿意拥有的结局和选择 ,在历史主动地选择作家、作家被动地接受选择的情况下 ,这两 位作家都因为文学境遇不同而被历史无情地对待过 这种矛盾的遗憾、失落和牺牲 ,为我们今天研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他们的共同之处 ,不仅在于文学境遇上的错位和影响 ,而且还有思想和意识方面的必然联系其次 ,这两位作家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 ,都表现出孤寂苍凉的悲剧意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 ,曾把自己对民众的呼唤 ,比作对铁屋子里昏睡入死的人们的一种折磨 鲁迅认为 ,与其惊醒他们 ,让他们看见自己死在“万难破毁”的黑屋子里 ,不如让他们在昏睡中同归于尽 这是鲁迅的个人意愿 而“听将令”文学决定了他要考虑斗争的需 要 ,当时的“将主是不主张消极的” ,他说在《药》和《明天》等篇里增加了一些亮色 这个事—143—实说明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忠诚战士 ,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文学家 ,他可以保留自己的思想 ,但并不意味着他会为了战斗无条件地埋葬自己的思想。

      相反 ,这种“消沉” 思想却像一杯茶水中的茶叶一样 ,沉淀在他的作品中 ,使茶水发出醇厚的颜色 ,当我们品味这些作品时 ,这些“茶叶”中浸泡出来的鲁迅的思想 ,就给我们带来一种难以言说的苦味 在《狂人日记》中 ,鲁迅通过狂人的推论 ,把“救救孩子”的希望变成了一句空幻的话语 在整个封建社会“吃人被吃”的链条上长大的孩子 ,怎么可能逃脱出“吃人”的命运? 所以 ,孩子并不可靠在《阿 Q正传》中 ,鲁迅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揭开了国民灵魂的病态劣根性 ,他没有对阿 Q抱着“哀其不幸”的感情 ,他对改造国民灵魂的艰巨斗争 ,更没有表示出盲目的乐观和信心 在《彷徨》中 ,鲁迅进一步去掉了“希望”的光环 ,表露出更加深沉的个人 情绪 一个离开指挥的孤独者发出来的哀叫 ,更接近“五四”落潮之后 ,在迷途中徘徊的战士的心声 吕纬甫和魏连殳在绝望和消磨中失掉了锐气 ,涓生的脚下没有什么新路可走 ,有的只是梦醒之后走投无路的悲哀 在《野草》中 ,有一篇意象极为奇特的作品《墓碣文》 那个作为长蛇的游魂 ,为了找到自我内心的“本味” ,不惜自啮其身 ,抉心自食 ,因为惨痛难当 ,未能弄清“本味” ,待到痛定之后 ,挖出心来慢慢品尝 ,然而心已陈旧 ,“本味”终究无从得知。

      我认为 ,《野草》中没有哪一篇作品能像《墓碣文》这样彻底地揭示了现代人失去自我(“本味” )之后的痛苦无助的精神状态 这种绝对的失落和失落之后的孤独处境 ,像《过 客》中的行路人 ,不知从哪里来 ,向哪里去 ,不知自己是谁 ,在一个声音的驱使之下 ,不停地走下去 ,走下去 ,像被抛弃在无期流放的荒漠中一样 ,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我们摘掉以往的“有色”眼镜 ,就会发现鲁迅作品中 ,最感人的一面是表现现代知 识分子的绝望的心灵历程 ,鲁迅的这种无法言说的苦难感受和精神磨砺 ,代表了 20世纪的一种重要的人文景观: 那些肩负救国救民理想重任的知识分子 ,怎样在民族危亡的大崩溃中觉醒 ,又怎样在觉醒中面临着重新崩溃的深渊如果说鲁迅通过他自身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命运的沉浮 ,来探索现代知识分子 和现代人生的尴尬处境 ,那么 ,没有生活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中的晚辈作家张爱玲 ,只能通过她所熟悉的男女婚恋和家居生活 ,来揭示现代人性裸露出来的百孔千疮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爬满了蚤子 ”这是张爱玲 19岁写的散文《天才梦》中的一句话 对生活的敏感洞察和不寻常的表达方式 ,使张爱玲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理解 ,几乎 达到了和卡夫卡的《城堡》、鲁迅的《墓碣文》、钱钟书的《围城》和萨特的《恶心》同样的高度。

      张爱玲热爱市俗生活 ,但她没有沉湎于饮食男女嘈杂浮华的漩涡里 ,而是对他们进行 冷眼“张看” ,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中 ,她能透视出她所需要提取的现代人的精神内核 正如曹雪芹热爱他笔下的丫环小姐 ,但他并不是玩味她们的悲剧命运 ,而是通过她们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洞见 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 ,张爱玲自觉地吸取了《红楼梦》的精华 ,她的创作从起点上说 ,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市井文学 同时 ,张爱玲还把冰心、丁玲等 上一代女作家的神话理想主义的文学观 ,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对现代人生的一种嘲讽的拆解 她通过女性特殊的观察力和表现手段 ,来穿透人性本来面目 ,以达到对现代人的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张爱玲的每一篇小说里都有热热闹闹的故事 ,都有叽叽喳喳的人物 , 但最终都会归于苍凉和破败 ,即使暂时得到了美满婚姻结局 ,也不知道日后究竟会如何 ,—144—《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婚姻到手之后 ,第一个感觉就是苍凉和失落 在张爱玲笔下 ,那些男女们的人性显露出如此“不彻底”的本相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金钱和情欲中挣 扎 ,甚至变态到疯狂“吃人”的程度 (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 ,最后仍然无法平衡那种病态残缺的心理 ,抑着黄金的枷锁老此一生。

      张爱玲只能为她笔下的人物安排没有归宿的归宿 ,这和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在希望中徘徊 ,在绝望中反抗 ,最终无所归依的精神命运的 探讨显得完全一致 如果我们只把鲁迅当作启蒙文学家 (向无产阶级革命方面转化的民主主义作家 ) ,只把张爱玲当作现代通俗小说作家 ,把他们局限在一个表面上的思想框架里 ,就无法发现这两位作家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这两位作家对中国现代人的精神本质的探索 ,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由于现代文学的特殊性 ,它肩负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使命 , 使作家们往往偏重于思想启蒙而忽略了对人性的表现 既然现代文学在启蒙的同时 ,也是现代人的一部活的生活乐章 ,一个真正的现代作家就不可能光写启蒙而不接触人性 鲁迅在挥舞着启蒙大旗的同时 ,丝毫没有忽略对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矛盾的探索 ,张爱玲以通俗 小说家的身份出现 ,实际上她关切的 ,也是人的本质问题 ,尽管现代作家对人的思想意识深层的展示和解剖 ,有时会被社会政治斗争的话语形式所淹没 ,但文学的本性如此 ,凡是在启蒙的同时 ,又注意观照人性和人生的作家作品 ,终究在文学史上占有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 ,或者向着越来越合理的价值认识的方面回归。

      鲁迅和张爱玲 ,正是由于对现代社会 中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处于崩溃瓦解 ,而又十分固守传统的扭曲变态的心理状态的观察洞见 ,使他们作品中丰富复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加凸现出来当丁玲和萧红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