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变迁历程.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凹**
  • 文档编号:162160219
  • 上传时间:2021-0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4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变迁历程   1. 引言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现代心理学奠基人、19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从心理学角度所开展的有关语法、音系、语言理解、儿童语言习得、手语、阅读等方面的研究,但"Psycho-linguistics";一词首见于 1936 年美国心理学家坎特的《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一书中之后,经由 20 世纪 40 -50 年代布龙菲尔德等行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言心理认知研究的忽视,再经由六七十年代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学说以及同一时期诞生的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心理认知研究的推动,逐渐形成今天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格局若以心理语言学诞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即 1953 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语言学";讨论会的召开和 1954 年该次会议的论文集 Psycholinguistics: A Survey of Theory andResearch Problems 由 Osgood 和 Seboek 整理出版为时间起点,则心理语言学已经走过了 60 年60 年里,从研究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可以说心理语言学主要致力于揭示人使用、习得语言的心理之谜,核心研究范围包括语言理解、语言产出以及语言习得等; 从所遵从的理论框架来看,则可以说心理语言学长期以"认知主义";、"计算主义";,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石,采取的是 "经典认知";( Canonical Cognition) 的研究范式。

        然而,最近二三十年,认知科学界兴起了"涉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运动,认知科学图景呈现出一种从经典认知向涉身认知转向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从涉身认知理论的视界出发,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语言本质、理解、产出以及习得等心理语言学核心课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一种理论蹊径独辟、可称作"涉身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心理认知研究新范式若隐若现可以说,心理语言学研究正在经历一种研究范式上的变迁   2.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认知范式   2. 1 经典认知理论   经典认知理论又称"认知主义";或"计算主义";①,它以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召开的人工智能工程夏季会议为形成标志,代表人物包括 H. Si-mon、N. Chomsky、M. Minsky 以及 J. McCarthy 等,其代表性思想是 H. Simon 等人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该假设从"计算心灵";的立场出发,将符号看作是智能行动的根基,将认知理解为基于规则的符号表征计算,还认为认知活动不仅能够通过生物大脑得以实现,而且能够多重实现于不同的物理装置和生物有机体中( Boden,1990) .   经典认知理论持一种认知的"信息加工";观,它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对一个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费多益,2010;孟伟,2009) .同时,经典认知理论也持一种认知的"个体大脑中心主义";立场( 如图 1 所示) ,它将认知完全视为发生于个体大脑内部的事情,认为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部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封闭于个体大脑内部,只与大脑有关; 认知是一种纯粹的个体私有现象,人的现实行为是个体的认知构造运动和个体认知操作的产物( Killeen & Glenberg,2010) .此外,经典认知理论还接受了笛卡尔主义的心灵观念,将心灵理解为独立的实体或属性,认为与身体( 肉体) 无关,即持一种"无身之心";的立场。

           2. 2 经典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经典认知理论从"无身之心";和"个体大脑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抽象的、任意的、非模态的形式符号( 即所谓"AAA";符号) ,认为语言认知过程( 语言产出或理解) 根本上不过是个体心智内部的一种句法计算( 推导) 过程,即"根据规则对语言符号的操作";; 语言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来自各抽象符号所对应( 指称) 的世界各方面( 如事物、关系、特征等) ,语言在根本上与人的身体感知、行为、经验无关( Glenberg & Gallese,2012) .从这一语言经典认知观出发,人们对语言理解、产出和习得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各种深刻的理论模型,获得了大量支持性实验证据   2. 2. 1 基于经典认知理论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研究对于语言理解,学者们从经典认知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几十种语音感知模型、词汇理解模型、句子理解模型、语篇加工模型以及单语或多语产出模型,详见 Carroll( 1999) 、池莲子等( 2006) 、王穗萍和莫雷( 2001) 以及 Fernandes 和 Brito( 2007) 等的综述。

      这些理论模型大都以丰富的实验证据为依据,大大拓展了人们对语言( 包括母语和二语) 理解和产出机制的认识,在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堪称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所有这些模型都把语言看作是封闭于个体大脑中的智能行为,以语言知识抽象表征和对这些抽象表征的计算为基础,被认为面临"符号接地";( symbol grounding) 的重大难题,难于合理解释语言"意义";的来源( Glenberg,2010) .   2. 2. 2 基于经典认知理论的语言习得研究经典认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语言习得研究( 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形成了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认知主义";.认知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基于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思想的"器官发育模型";,二是基于认知心理学"符号计算主义";的"信息加工模型";.前者认为,语言是人大脑中的一种具有模块特征的先天遗传机制( 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习得装置";或"普遍语法";,即 LAD 或 UG) ,语言习得过程与人的其他器官( 如视觉器官) 一样,在根本上是一种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Chomsky,1986) .   对于母语习得,基于"器官发育模型";的大量研究,都致力于考察、解释儿童究竟对初始的普遍语法状态进行了怎样的参数设置,从而最终获得了讲出完全合乎母语语法的句子的能力。

      对于二语习得,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以实证的方式来验证普遍语法在二语学习中是否像在母语学习时一样"可及";,为此,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不可及";、"全部可及";、"间接可及";、"部分可及";、"全迁移全可及";、"最小树";、"特征无值";、"全可及无迁移";等假说( White,2003: 90) .   基于"信息加工模型";的语言习得研究,将语言知识看作一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实体( 客体隐喻) ,将人的大脑看作容器( 容器隐喻) ,主张语言学习就像是到银行存款一样,将预先备好的知识以"存款";的形式置于学生头脑中( 故这一模型又被称作"存款模型";,Banking Model) ; 置入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接受输入,对输入加工、重组、内化,达到自主输出的过程( Watson-Gegeo,2004)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这类模型尤其突出,Ellis( 2008) 所概述的 20 多个有影响的二语习得模型,( 如 Anderson的二语习得知识表征模型、Pinker 和 Skehan 的二语知识双机制/双通道模型、Gass 的二语输入与互动整合模型、Pienneman 的多维发展与可加工理论模型、McLaughlin 的信息加工模型等,几乎都具有这方面的影子。

        然而,无论是"器官发育模型";,还是"信息加工模型";,它们在拓展对语言习得机制深刻认识的同时,也都招致了不少批评前者被指责为过分囿于语言的句法习得,忽视了语言的形态、词汇、语义、语用等习得维度,对二语习得的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也重视不够,以"语法判断";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也并非总是可靠; 后者用"输入→组织→储存→输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式来模拟语言学习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将语言学习过程囚禁在学习者的头脑之内,移走了语言学习赖以发生的外部物理、社会和文化互动世界,深深地打上了去语境化的计算机隐喻的烙印( Watson-Gegeo & Nielsen,2003) .   2. 3 经典认知理论框架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经典认知理论框架下所开展的语言心理认知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也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心理语言学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从研究的方法论原理来看,经典认知框架采取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经验主义";立场,认为一切语言心理现象背后都有其原因( 决定论) ,都可以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背后的原因( 可揭示性) ,主张系统的观察和经验可以回答一切心理语言学问题( 经验主义) ,研究者可以通过"可观察";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它不仅强调对可观察的语言心理现象进行翔实充分的描述性研究,更强调基于一定的理论框架,对现象背后的心理认知机理做出理论假定,然后通过开展实验来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深入、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模型。

        其次,从研究过程来看,经典认知研究框架主张先提出所要研究的语言心理问题,然后采用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重视研究的客观性,强调数据必须是遵循系统的程序所收集到的,实验结果需具有可重复性; 允许对一些理论概念从测定程序的角度做出操作性定义,对一些无关或不感兴趣的变量进行控制,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此外,从研究途径与方法来看,经典认知研究框架主张通过开展"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来揭示语言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所采用的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方法包括: 自然观察、问卷调查或访谈、自我报告( 如有声思维、口语记录、自我回忆、自我评价、日记等) 、言语失误分析、自发性言语分析、相关研究、非干预性的个案研究、定性研究、回忆实验法、项目再认实验法、阅读时间实验法、词汇判断和命名实验法、语言理解对后续任务影响实验法、双耳分听实验法等等此外,"眼动分析法";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心理语言学实验方法( Hasson & Gio-ra,2007) .该方法是指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加工语言任务时的视觉运动模式或指标( 如注视时间、注视位置、注视次数、回视次数和眼跳距离等) ,借此探测被试的心理认知加工过程,其理论原理是: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另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也采取计算机模拟法( 桂诗春,2001) .   简而言之,经典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采用经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收集、分析言语主体执行某一( 些) 语言心理认知行为时的表现数据( 如潜伏数据) ,来对行为背后的心理认知过程和动因做出推断与解释,具有明显的"行为研究法";的特征可以说,行为研究法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经典认知研究范式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   3. 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3. 1 涉身认知理论   涉身认知理论是最近二三十年心智哲学界和认知科学界提出的一种重构人类认知的理论方案,它肇始于 Lakoff 和 Johnson( 1980) 所提出的有关隐喻投射单向性的"涉身假设";( the Embodiment Hy-pothesis) ( 参阅 Zouhair,2007) ,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 20 世纪欧洲大陆现象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吉布森知觉生态学以及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