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工作报告.doc
14页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工作报告 在全球化和中国参加WTO的背景下,区域或城市竞争力迅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我国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剧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唯一途径就是要依照市场运行机制的法那么,不断提高整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兴旺国家有关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根底上,选择假设干典型地区,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评价和培育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区域是指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其腹地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空间一般说来,城镇和区域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区域都有一个或一些城镇(组成城镇体系或包括一切居民集住点在内的聚落体系)作为其核心和根本空间框架,而任何城镇也必定有一定范围的腹地作为其依托和开展的根底因此,城镇(或城镇体系)与区域可以说根本上是一个概念,没有无城镇的区域,也没有无区域的城镇,而城市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也同样是一个概念为便于研究的方便,这里的经济空间最好又是一定的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空间 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归属于某一个行业,而且也要落实到某一特定的区域中。
从空间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该企业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两局部一个地区所有企业的区外市场竞争力的总和就构成了该地区综合的对外经济竞争力,这就是区域竞争力(或城镇竞争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没有进入或不需要参与区外市场竞争的当地企业(也就是仅为当地市场效劳的企业),也会以其生产效率、效劳水平间接地为当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效劳因此,区域竞争力是区内所有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综合素质的集中表达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那么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在产品市场上),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在要素市场上)来表示 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开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剧烈为了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有关国家(或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E+M)(S+W) 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根本实体(由人口与领土构成);E为经济能力(由GDP和能源、矿产、工业、农业、外贸等构成);M为军事能力(由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军事力量构成);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其中包括了一国的经济能力),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 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法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假设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 1980年,瑞士国际管理开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xx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根底结构等四大要素(此前为国内经济实力竞争力、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金融体系竞争力、根底设施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等八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
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 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xx年第33名xx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 (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济环境等两大类,共46项指标,数据该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微观竞争力评价 (三)有关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 Porter教授在《创新产业群初步研究——San Diego》中,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又提出了一个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Porter认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靠的是竞争力,而竞争力又靠的是生产率,即单位劳动力和资本所生产的产品和效劳的价值量(并非主要是数量)保持一个地区或高新产业区长期持久的繁荣,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还要求生产率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不断提高生产率,关键在于培养地区持续的创新能力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选择那些本地没有开展条件的所谓“成功”的产业,而在于为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公平一致的上佳的经营环境,谁能成功,那么由市场的自然法那么去决定也就是说,政府应当鼓励所有的产业或产业群开展,而不是在其中进行某种选择,因为,地区或高新产业区的繁荣有赖于该地区所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根据以上分析,Porter将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有关支持产业等四大方面,共100多项指标,依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要素条件包括,高质量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先进的技术条件、良好的根底设施以及为特定产业效劳的专门基金等需求条件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需求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对产品和效劳质量的改良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包括,法规体系、鼓励机制(如鼓励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等)、市场竞争压力等有关支持产业主要指,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效劳的一系列配套产业,如良好的交通通信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灵活的销售体系以及便利的融资条件等等 二、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国外竞争力评价方案都可以应用到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中来。
因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城市和区域在竞争力评价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能只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处理的不同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区域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初始竞争力(P),指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等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 二是潜在竞争力(Q),指由根底设施、法规体系、政府干预或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内外开放程度(外向度或外向依存度)、社会条件(如由教育水平、卫生保健等所决定的人力资本条件、科技水平)、保障体系、企业家精神等等人为可变的软硬环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开展优势 三是现实的竞争力(N),指经济实际运行效果或效率:如GDP、人均GDP、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群、城镇化水平及体系、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可持续开展能力等等 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RC),由以上三项分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后相加而得,即: RC=w1P+w2Q+w3N 式中:w1、w2、w3为权重系数,三者之和为1 关于具体评价指标确实定考虑到这是一次关于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初步尝试,同时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滤布为简便起见,本文拟以《xx年中国统计》中,可以得到的有关区域统计数据为主,适当补充一些手头可以获得的其它数据,来确定以上指标。
依据本共选择了100多项评价指标(见附表1) (二)典型区域的选择 拟选择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兴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核心区,作为评价对象考虑到数据的方便,三大核心区的范围做以下选定: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广东全省计算;环渤海地区那么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 (三)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从技术上讲,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指标的量化主要是针对非数量指标而言,数量指标不需此步骤量化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模型计算和人为赋值等 二是单项指标的评分如百分制、五分制、十分制以及排序等 三是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评分体系的选择、各级权重确实定(包括各指标及分指标的权重)、评价分级及描述或排序 本文非数量指标的量化,将视具体情况而定;指标的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各指标的权重在分指标内确定,并均赋予等值的权重;分指标的权重,按重现实和潜在因素为原那么确定,初始竞争力(P)的权重为0.2,潜在竞争力(Q)的权重为0.3,现实的竞争力(N)的权重为0.5评价结果将见附表2 由附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1)综合竞争力指数显示,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珠江三角洲,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三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为73.36、72.76和69.42。
这与现有的一些类似的有关评价是根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本评价方案所选择的区域较大一些,这样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地区竞争力状态2)从初始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三大核心区十分相近,珠江三角洲稍高一些,其他依次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初始竞争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缺乏,如人均金属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能源等等,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从潜在的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明显,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4)从现实的竞争力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最大,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没有将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在内这两个地区都是经济非常兴旺的地区,2000年,GDP总量达12667亿港元,超过了目前居全国内陆各省区第一位的广东的水平,人均GDP达19.0万港元,也远远超过广东的水平;澳门GDP总量达497.4亿澳元,人均GDP达11.6万澳元如果将和澳门也纳入评价的范围,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地位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目前,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总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决定于区域在全国的分工地位、优势产业群的建立、优势企业的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等。
培养区域竞争力,也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提高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始于区域分工与交换,如果各地经济都一样或没有交换的联系(如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那就无所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开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越高,其区域竞争力就越强区域分工的地位,不仅决定于产业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于产业加工的深度从产业的起点来看,研发中心高于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中心又高于原材料基地;从加工的深度,那么可以说“没有的产业、只有的技术”,原材料基地仍然可以搞出高科技含量的“纳米”等新材料,一个没有特色的研发中心,有可能远远比不上一个前途光明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培养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在产业的起点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不断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长江三角洲、珠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