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息晕方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观察.docx
6页中药息晕方联合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使椎动脉受到刺激甚至直接压迫椎动脉,从而使颈椎动脉流入大脑的血液不足,脑部循环不畅,进而出现眩晕、颈部活动受限、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相关临床症状的疾病临床上此类患者就诊的首要症状为眩晕,这也是该病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多见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及长时间低头玩的患者,为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之一,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1]由于该病的病理机制及演变过程较为复杂,因此,目前临床上尚未有统一规范化的治疗方案[2]西医一般采用止眩晕、扩张血管类药物来进行对症处理,但由于其起效较慢、药物副作用较大及可能引起中风的风险偏高等,故不作为常规治疗方案[3]近年来,中医在治疗CSA方面由于其具有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中药复方息晕方结合旋提手法治疗CSA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中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CSA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Dell’s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
1.2诊断标准CSA的诊断参照1994年全国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1)有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等慢性劳损病史;(2)有眩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症状,旋颈时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减退趋势;(3)颈部酸胀疼痛不适,局部肌肉紧张伴活动受限,有结节及条索样改变,按之压痛;(4)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角弓反张甚至节段性不稳或者钩椎关节骨赘形成等退行性变;(5)多伴有或不伴有交感神经症状或根性症状1.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CSA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不伴有脊髓型病变;(3)未见脊椎肿瘤、结核及严重骨质疏松;(4)病程≤3年;(5)年龄20~55岁;(6)曾经使用其他手法治疗或非手术治疗者,经过5d以上的洗脱期;(7)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的患者1.4排除标准(1)由耳源性、眼源性及颅脑相关性疾病等引起的眩晕患者;(2)合并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患者;(3)存在颈部血管硬化性斑块闭塞的患者;(4)伴有先天性椎管狭窄或继发椎管占位性病变的患者;(5)有不明原因的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6)进行颈部操作的部位皮肤有皮损、炎症或血肿的患者;(7)有精神类疾病或者老年痴呆,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8)由于各种因素退出研究而无法完整收集数据资料的患者。
1.5治疗方法2组患者的手法治疗均由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以上级别且经过系统培训和考核的医师操作,以确保操作的规范化1.5.1对照组给予常规按摩和颈部牵引治疗1)颈椎病按摩治疗法:患者取坐位,嘱患者颈部放松,双上肢自然下垂,医师采用点按、滚揉、拿拨法等手法施术于患者颈肩部肌肉,每次治疗5~10min2)颈部牵引治疗法:在颈椎按摩治疗后,带上枕颌布带牵引,头部前倾10~15°以感觉舒适为宜,牵引重量从2kg开始,按照1kg标准逐步增重,最大至6kg,每次牵引20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4次,疗程为2周,若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即可暂停治疗1.5.2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按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颈椎旋提手法联合中药息晕方治疗1)中药治疗息晕方的方药组成:黄芪20g,丹参20g,葛根30g,酸枣仁10g,白芍10g,天麻10g,川芎10g,白术10g,红花10g,五味子10g,柏子仁10g,白芷10g,延胡索10g,党参10g,炙甘草5g上述中药均由中山市中医院中药房提供煎服法:将药物置于煎药用的砂罐中,加入适量饮用水(水量为将中药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2cm,即大约为600mL)浸泡30min,煮沸后文火煎30min左右,煎取药液约30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为2周。
2)旋提手法治疗[6]患者取坐位,颈部呈自然放松状态,医者采取点按、揉拿等手法作用于颈部软组织5~10min,让颈部肌肉获得进一步放松,然后使患者的头部向一侧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屈曲,直至达到有固定感为止;行手法操作的医师站于患者正背侧,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同时该手肘部托患者下颌,嘱患者上半身挺直并配合医师稍后昂使其放松肌肉,肘部和手用力快速向上提拉,此时若听到弹响声,则表示操作成功然后将头部转向另一侧进行操作隔天1次,共治疗7次,疗程为2周,若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即可暂停治疗1.6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1.6.1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临床控制: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0%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1.6.2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thefunctionalscaleforCSA,FS-CSA)评分FS-CSA评分[8]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功能状态评分,总分22分,分数越高,表示眩晕症状越重。
1.6.3颈椎活动度评分通过对患者颈椎活动度进行分级评分[9,10],共分为5级,分值最高为8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颈椎活动度越受限1.6.4安全性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或眩晕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1.7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2~50岁,平均37岁;病程1~30个月,平均10.0个月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0~55岁,平均40岁;病程1~28个月,平均9.5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为74.3%(26/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32组患者治疗前后FS-CS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FS-CS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后,2组患者的FS-CS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对FS-CS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FS-CS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比较2.4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或眩晕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情况3、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作为一种退行性脊柱病变,虽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可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和异体化趋势,且以男性患病居多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该病的发病率呈可预见性攀升此外,由于现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饱受该病的困扰因此,为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课题组采用中药汤剂息晕方联合旋提手法对CSA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中虽无CSA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眩晕”“颈肩痛”“头痛”等范畴《灵枢》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冒”;而《景岳全书》则强调“无虚不做眩”由此可见,CSA与肝肾亏虚有密切关系而气虚血瘀型CSA为该病的常见临床辨证分型之一有学者研究[11,12]显示,CSA往往由于肝肾亏虚、筋骨劳损,使气虚而致血液运行缓慢,甚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风、火、痰、瘀等诸多邪气阻滞脑络而引起眩晕诸症。
因此,治疗上需以补气、活血、通络为主要法则本院脊柱科吴俊哲教授根据CSA患者的主要致病特点和最常见临床症状而拟定的中药复方息晕方,经临床反复验证,疗效确切方中以黄芪、丹参为君药,可起到补中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葛根、白芷为阳明经药,共奏祛风解表、清利头目之功,同时葛根还用舒筋通络生津作用;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有平肝阳、熄肝风之效;酸枣仁味酸质润,有宁心安神、敛阴养筋之效,柏子仁、五味子均有敛阴生津之效,3味药相配伍,起到养心生津安神之功;川芎为“血中气药”,其上可升清止痛,下可养血调经;白术补气健脾;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党参、白芍有益气补血、调和营卫之功,以上诸药共为臣药延胡索为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为佐药;灸甘草甘温益气,既可使补中益气之力更强,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化斑降脂、宁心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13]显示,使用息晕方,相对于天麻素片,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其作用与倍他司汀片类似由此可见,中药息晕方对于CSA患者的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效果旋提手法为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朱立国教授临床治疗CSA的常用手法,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旋提手法的准备阶段使颈部软组织得以放松和治疗阶段使病变部位的关节处韧带及滑囊得到伸展,促使病变部位的黏连现象得到解除,从而一方面使病变关节面炎症减少,另一方面改变椎动脉与横突孔及周围软组织解剖组织结构关系,扩大椎间孔,减少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最终达到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的目的,使处于异常位置的颈椎关节恢复为正常解剖位置,进而恢复椎-基底动脉对脑部的正常供血。
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在采用手法治疗后,相对于传统的牵引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安全性较好[14]综上所述,与传统颈部牵引治疗相比较,应用中药息晕方联合旋提手法治疗CSA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能有效恢复颈椎原有的活动功能,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诗尧.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72-74.[2]王楠,唐田,徐文强,等.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8):84-88.[3]冯晓东,柴仪.电针调补髓海法配合手法及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8,36(4):170-173.[4]邱建文,王禹燕,麦少云,等.杨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2):179-180+185.[5]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2):156-158.[6]高景华,朱立国,张清.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3):34-36.[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8]魏毅,梁伟雄,蔡业峰.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410-412.[9]张威,高春雨,高景华,等.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8,37(9):872-875.[11]魏毅,梁伟雄,陈炳坤,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新中医,2007,39(7):47-48.[12]张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