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测试题含解析.docx
8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测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有关胡萝卜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胡萝卜素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的物质B.胡萝卜是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原料C.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是工业提取β-胡萝卜素的方法之一D.提取后,干燥过程中,时间不能太长,温度不能太高参考答案:A2. 近年来,在美国一般家庭、办公室或教室里,经常会看到一种直径大约13 cm的密封玻璃球,里面装着过滤的海水,水中生活着几只小虾和几株海藻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海藻在水中不时晃动这个新出现的摆设品,是由美国宇航局研制出来的“生态球”这种生态球最好放在A.阴凉通风处 B.温暖向阳处 C.黑暗干燥处 D.阴暗潮湿处参考答案:B3.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 A.只有极性运输 B.只有非极性运输C.既有极性运输又有非极性运输 D.既无极性运输又无非极性运输参考答案:C4. 假如有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和AA两种类型个体,Aa∶AA=l∶l,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且子代全部成活。
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1/2 B.5/8 C.1/4 D.3/4参考答案:B5.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参考答案:B6. 耐热性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质粒 B.芽孢 C.细胞质 D.核糖体参考答案:B7. 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甲细胞是 ,它是由 分化而来的,其成熟的场所是 甲细胞能够分泌一类免疫活性物质称为 2)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迅速 ,产生大量的乙细胞乙细胞是 ,分泌的物质戊是 其化学本质是 3)虚线部分表示的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其中丁细胞为 4)当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常常会引起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属于 病。
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写细胞名称)(4分)参考答案:8. 下列发酵环境会引起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上升的是( )A.温度较低 B.食盐含量高 C.杂菌污染 D.腌制时间长参考答案:C【考点】K9: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分析】1、泡菜制作过程中,由于一些蔬菜硝酸盐含量较高,发酵初期的硝酸盐还原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形成亚硝酸盐,随着乳酸菌数量增加,乳酸积累,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亚硝酸盐含量降低;2、泡菜制作过程中腌制的时间、温度、盐的用量等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解答】解:AD、温度过高、腌制时间较短,都会使亚硝酸盐含量升高,AD错误;B、食盐含量过低会引起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上升,B错误;C、杂菌污染后,细菌大量繁殖,会导致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上升,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9.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应是: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漂洗、解离、染色、制片C.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漂洗、染色、解离、制片参考答案:A10. 下列有关人类精子发生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C.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参考答案:A11. 下列四种方法中,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方法是A.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恒定D.增加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参考答案:A1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参考答案:B13. 如图,a、b、c、d表示现代生物技术,①②③④表示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c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C.b是体外受精技术,②的设计产生有一定的伦理争议D.d是转基因技术,获得④中个体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原肠胚时期的细胞参考答案:C14.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参考答案:D15. 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参考答案:C16. 下图甲、乙、丙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硫基(一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一S—S一)。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0种甲B.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少了4832C.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D.如果甲中的R为一C3H502,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参考答案:C17. 下列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悖的是A.围湖造田 B.节约用水 C.保护耕地 D.退耕还林参考答案:A18. 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是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上图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归纳为三个基本环节: 、 、 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个体被淘汰 (2分)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 (2分)4)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2分)参考答案:19.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B. 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C.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D. 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参考答案:C细胞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B正确;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C错误;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D正确。
20. 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 )A.略有增大 B.略有减小 C.不变 D.趋于酸性参考答案:A21.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正确的是( )①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 ②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③推测应有的氨基酸的序列 ④蛋白质的预期功能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①→④参考答案:C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最后按照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进行因此,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正确的是④→①→③→②故选:C点睛】本考查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及基本途径,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2.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参考答案:B【考点】F1:种群的特征.【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故选:B.23. 组成糖元和核酸的化学元素分别是: A.C、H、O和C、H、O、N、P B C、H、O、P和C、H、O、N、SC. C、H、O、N和C、H、O、N、P、S D.C、H、O、S和C、H、O、N、P、S参考答案:A24. 对家畜进行卵母细胞采集时,可先用下列那种物质处理 ( )A. 促性腺激素 B.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肝素 D. 性激素参考答案:A25. 甲、乙二人长期在核电站工作,经体检发现甲患有一种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乙患有一种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甲、乙二人的近亲中均未发现该种遗传病,甲、乙二人均向法院提出诉讼:因核泄漏导致基因突变而患有遗传病,要求给予赔偿。
他们胜诉的可能性是 A.均胜诉 B.甲不能胜诉,乙能胜诉 C.甲能胜诉,乙不一定胜诉 D.甲、乙均不能胜诉参考答案:C26.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与下列哪项原理无关 A. 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 B. DNA易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 C. 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后产生蓝色 D. 加入95%的冷酒精,DNA会从溶液中析出参考答案:B27.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 给海龟安装跟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