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南省大理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测试.doc

60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332457461
  • 上传时间:2022-08-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54KB
  • / 6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云南省大理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解析: (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是说: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思是: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的庄严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别浦云归桂花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琴声(弹琴)  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别州民①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一无树② , 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③ , 与汝救凶年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

      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1)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 A. 沉郁顿挫                           B. 含蓄隽永                           C. 平实质朴                           D. 清新俊逸(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B. 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C. 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D. 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3)赏析本诗中官员的形象 答案:C解析: (1)C(2)D(3)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中,全诗朴实无华,如“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故本诗的风格应为“平实质朴” (2)D项,“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错,本诗最后两句“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意思是: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救救干旱的灾荒表达了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3)本题中,通过通读全诗,可看出: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两句“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意思是: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颔联和颈联“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意思是: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意思是: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救救干旱的灾荒。

      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 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风格的赏析能力,主要平时积累一些总要诗人的作品风格翻译文本疏通文意,分析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以此推出诗歌的风格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从诗歌的作者和注释入手通过理解作者和注释,正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中心主旨,阅读选项和原文分析比较推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形象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主旨作答理解诗歌的形象,先要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然后分析诗歌中刻画形象的诗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来组织答案3.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D.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D解析: (1)D(2)灯、霜露、雪、云、野。

      3)对比(或虚实结台),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解析】【分析】(1)D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曲解文意,结合诗歌内容应该是“凄凉孤寂” (2)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按照诗歌字面意思可以描述为:取暖用的火渐渐微弱,照明用的灯渐渐减少,空气中的霜冻及露水开始落下;天气昏沉沉的有下雪的意思,乌云低低的几乎可碰到田野土地了描述出“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意境相符即可 (3)题目要求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词中“灯火钱塘三五夜”和“寂寞山城人老也”构成对比,词人将记忆中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与现在密州凄凉寂寞的现实情境对比起来写,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孤寂,抒发思念江南的感情;“昏昏雪意云垂野”,写天气昏沉沉的有下雪的意思,隐含了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和希冀之情 故答案为:⑴D; ⑵灯、霜露、雪、云、野 ⑶对比(或虚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中地理】工业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docx 【初中地理】环境保护与发展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docx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 课件-2025-2026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地理】世界的地形课件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珍视自由+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试题-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docx 【初中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政治】让家更美好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工业+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地理】农业 课件-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pptx 【初中数学】代数式第1课时代数式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数学】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回顾与思考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数学】三元一次方程组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课件)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pptx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docx 【初中政治】提高防护能力+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docx 【初中政治】友善待人+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pptx 【初中政治】珍惜师生情谊+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pptx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