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读后感_1200字.docx
1页《刀锋》读后感_1200字《刀锋》读后感1200字读完本书,只想让毛姆收下我的膝盖他以冷峻的目光审视身旁人物,讽刺的口吻恰似刀锋,划开虚伪的现实人性和阶级面具无疑,作者对主人公拉里是满怀向往与推崇的,但其深谙欧美大陆的社交圈,自知拉里式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尚人生追求不过是一丝温润曙光,根本没有影响时代的可能性,想必,这也是作者选择化身书中一旁观者的原因之一曾经家境优渥,为人宽厚的格雷,是理想的丈夫人选,而作者给以下里巴人的评价,相较之下,更让我笃定毛姆笔锋对权欲时代之唾弃本书中唯一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应该说是毛姆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书名定为刀锋,与伊莎贝尔有直接关系,书中毛姆作家与伊莎贝尔最后一段对话,背后反映了毛姆对于婚姻与爱情这一亘古命题的集中思考伊莎贝尔从与拉里的情感纠葛开始,便始终方向明确,她秉持爱情的前提是优渥富足的生活方式,并从未改变从对拉里的依恋到与格雷步入婚姻,她以可观的财富和地位填补自己对于爱情的匮乏,以丈夫的爱作为自己幸福生活的筹码,一直到拉里重新出现以前,我都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是,拉里又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这勾起了伊莎贝尔无尽的留恋与妒意,她渴望重拾数年前这个有着不太真实的浪漫情怀与追求的男人对自己的无限情愫,但她发现自己早已可悲的不能取得拉里的青睐,文末毛姆说伊莎贝尔永不具有的特点是温柔,这倒是恰如其分。
在情感上过分依赖,但同时又在物质上贪婪成性,就算是对拉里,也难怀温柔无疑,因为,从年幼缺乏稳定安全感的中产家庭中,伊莎贝尔就早已清楚一个男人的爱并不能满足她的全部需求,所以和拉里解除婚约反倒是轻松,因为方向更明确了一些,对拉里相比来说亦是如此让人不禁想起电影漂亮朋友里的经典一问,光是只是被人爱,还不够吗以我浅薄到可怜的21年人生经历来看,首先,很难有这样一个人,其次,真的不太够伊莎贝尔是无爱婚姻的典型代表,但她同时却又完美扮演者贤妻良母的角色,只是读完全书,我还是和作者毛姆一般始终难以接受相较之下,毛姆对于艾略特的刻画倒有些让人动容,艾略特身上夹杂着诸多特质,市侩虚荣但不失温情,汲汲营营而精明能干,对于社交名流充满鄙夷却又乐于穿梭其间,本性宽厚并具有强烈的家族责任感,读者对于艾略特可能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觉得毛姆在对艾略特这一人物嘲讽的基调下,存在鲜明的认同感或者说同情艾略特从美国中部的乡野小民,靠着社交才华与艺术品见识,发迹于巴黎,难免市侩,虚荣,但不乏的是行动力和洞察力,这也恰恰从毛姆写他从美国1929开始的大萧条中大捞一笔得以体现毛姆行文幽默风趣,连批判力都于幽默中展露无疑,特别是书中人物的对话,让人感概文学大师的魅力以及生活阅历,两天多看完这本书,感悟良多,随便写下评论,仅仅只是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