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呐喊》、《边城》判断题.doc
3页阅读《呐喊》 ,完成以下判断题1、 《呐喊》中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彻底地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2、 《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如阿 Q、孔乙己、祥林嫂、单四嫂子等,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黑暗3、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表面上都是疯话,实际上包含着深刻的道理4、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以华老栓一家为明线,夏瑜一家为暗线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索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愚昧冷漠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5、 《狂人日记》以一个疯子的口吻自述,由十三则日记组成,主题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魄,发人深省稍有不足的是,这个结尾是照搬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原话,缺少一点创新意味和民族特色6、 《狂人日记》使用的是古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塑造了一个貌似狂人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7、阿 Q 的革命是其复杂性格的表现,也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他虽然对造反“深恶而痛绝” ,但当赵太爷等统治者对革命感到恐慌时,他开始“神往”革命,要“投降”革命党去“革这伙妈妈的命”了8、阿 Q 在不断的失败中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不敢正视现实的态度和自轻自贱、自嘲自弄、自甘屈辱,或狂妄自大、自我陶醉的种种表现,构成了阿 Q 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所以称为“精神胜利法” 9、 《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终被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社会所吞噬小说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鞭挞10、 《呐喊》是鲁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精神高扬的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表现“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1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他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和给小孩吃茴香豆的情节,则表现孔乙己迂腐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善良的一面。
12、 《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是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故乡》中的杨二嫂则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典型13、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通过单四嫂痛失独子宝儿的经历,展示了黑暗社会中下层妇女的孤立无助的命运,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冷漠14、鲁迅农民题材的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还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揭示了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创伤如《故乡》中的闰土、 《明天》里的单四嫂子、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等15、 《呐喊》共收录小说十四篇,其中《狂人日记》 、 《阿 Q 正传》 、 《伤逝》等,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观念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否定15、 《呐喊》中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 Q、孔乙己、祥林嫂16、 《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 《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17、 《兔和猫》 、 《鸭的喜剧》都带有寓言色彩以小动物兔、鸭和猫等为对象,抒发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动物,憎恶弱肉强食的凶残动物,由此影射社会现象,揭示了代表黑暗势力的凶残18、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发表于 1919 年的《新青年》杂志,作品鲜明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19、 《阿 Q 正传》中,阿 Q 的“大团圆”结局表明:阿 Q 依然是阿 Q,辛亥革命没有让他在精神上获得新生;鲁四老爷依然有权有势,主宰着穷人的命运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20、阿 Q 对革命起先是“深恶而痛绝之 ”的,但他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吧” ,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念头于是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精修庵的一块龙牌,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21、 《呐喊》中不恤使用曲笔,如《药》中夏瑜坟上凭空出现的花环, 《明天》里也不叙写单四嫂子做到看见儿子宝儿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22、 《呐喊》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他们又不乏有代表性的语言,如《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 《白光》中陈士成的口头禅“差不多” ,以及阿 Q常说的“我先前比你阔多了”等。
阅读《边城》 ,完成以下判断题1、 《边城》写于 1934 年,是一幕爱情悲喜剧文字看似轻松酣畅流淌,实则笔墨浓郁幽幽凝重,而它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喜剧的凄美2、爷爷为了避免翠翠重走女儿的老路,答应了大老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最终在懊悔和无奈中离开了人世3、从整部小说看来,老船夫的女儿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可以品尝到爱的甘露,现实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孤单地守候4、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茂如落雨……”这段描写为下文中翠翠摘虎耳草渲染静谧的气氛5、小说对湘西的民俗作了细致描绘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清明节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这些都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色彩6、 《边城》中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逼真传神例如对翠翠刚刚萌发爱情时的娇羞、腼腆、遐想的心理描写,可谓细致入微而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7、沈从文在《边城》中精心构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们的敦厚淳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8、翠翠和天保在端午龙舟赛事上一见钟情,水性极好的天保抓了鸭子上岸,见美丽的翠翠独自一人在河边,出于关心就让她去自家的角楼上等爷爷可翠翠误解了,还骂了天保;但对方的英俊和善良给翠翠带来了朦胧的爱情9、暮色中的翠翠坐在溪边, “望着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杯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 ,翠翠担心爷爷安危“就忽然哭起来了” 10、 《边城》中,翠翠故意遐想着离家出走,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10、 《边城》中,翠翠三次请求爷爷不要再撑船,回来陪她,爷爷都没有答应这体现了老船夫家境贫寒,为了养家活口,老船夫根本没有时间理会他的孙女11、老船夫说过,爱翠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 ,就是唱歌求爱,由小伙子自己做主;一种是走“马路” ,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12、 《边城》中,爷爷叙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时之所以不和盘托出,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13、 《边城》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如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故事,他以为翠翠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
14、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苦痛,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醇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