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Q版:集体默契的亚文化——从《Q版语文》的流行谈起.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15960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Q 版:集体默契的亚文化——从《Q 版语 文》的流行谈起内容摘要: 2004 年末,一本名为《Q 版语文》的书籍,以大话文学的风格对传统的或现存的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进行了戏弄和颠覆,但是这本书却受到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和白领的喜爱,在社会上广泛地流行开来其实,在《Q 版语文》流行之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 Q 版文化的时代,而《Q 版语文》的流行正是契合了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Q 版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目前,Q 版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但是它只能是一种亚文化的生活方式面对 Q 版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关键词:Q 版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Q 版语文》 一、 《Q 版语文》的流行与 Q 版文化 (一)《Q 版语文》的流行 自 2004 年秋冬之交开始,一本名为《Q 版语文》的“搞笑”书籍在书店和网上火爆起来,并在中小学生以及白领青年之间以惊人的速度流传开来。

      据了解, 《Q 版语文》首印投入市场的便多达 10 万册,这在纯文学作品市场十分萧条的今天,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在一些大城市的书店, 《Q 版语文》都摆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并且销量很大,例如,在广州购书中心大楼,每天起码能卖掉二十多本,有的书店甚至出2现了脱销的局面 (1)而在网上查询《Q 版语文》图书,每一个故事的观看人数竟然都有上千人 在该书封面上,醒目地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和“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字样书中选择的作品也可谓经典中的经典,都是被官方权威机构(特别是教育部门)授权的权威话语,但在语体风格上, 《Q 版语文》却明显继承了“大话文学”,用戏拟、拼贴、混杂、并置、时空错乱等方式,对传统的或现存的话语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进行了戏弄和颠覆例如,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一心想偷梨吃, “他背着半筐香梨……阻挡不了他对大白梨的向往之情,与此同时,他的口水不断地分泌和蒸发……”;《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砸缸时巧遇流氓兔和机器猫, “就这样,大缸被一个一个地砸破,他们救出来一大坨的人有七个小矮人、圣诞老人、兔巴哥、机器猫、刘老根、西瓜太郎、流氓兔以及李亚鹏……”;《背影》中的父亲唱着《双截棍》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旋转, “突然,老爸向后退了两步,左手叉腰,右手向天空一指,唱道:‘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飞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来!’”;孔乙己摇身变成孔甲己,还偷起了盗版光盘, “孔甲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光盘不能算偷……光盘!CD-Rom!这叫做资源共享。

      IT 界的事,能算偷么?’”……经典和权威在这里不再是毕恭毕敬的对象,而是成为“偷猎”“盗取”的对象,可以说, 《Q 版语文》对文学经典和权威进行了颠覆、 “造反”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以及对规训力量的抵制,赋予了《Q 版语文》的读者以莫大的快感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Q 版语文》中还反映了网络聊天的普及带来的语言的变化眼下,在网络聊天中创造出的很多新词汇已经成为网迷们的专有用语,有的甚至在更广泛的领域流行起来在《Q 版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这样的新词汇,如“GG、MM、bingo、faint、酱紫、视频、晕菜、切”等等同时,在网聊中创造新词汇3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中英文的拼贴,如“much 多、I 服了 YOU”;或把英语的时态放到中文里,如“郁闷 ing”,而在《Q 版语文》中又出现了“靠 est”;还有的直接是汉语拼音或英文的缩写,如“bt”(变态或 beauty)、 “ft”(faint)等等不胜枚举 《Q 版语文》中,有的段落是对 BBS 情境的直接模仿,如《一件小事》中的“跟帖”、 “楼上的”这种种调侃、戏谑的语言都可以使接受者产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从而感到放松、解闷。

      为什么这样一本书能够在人们之间——尤其是广大学生和白领之间流行起来,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其中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是由于这本书中轻松、活泼的主题,还是因为种种调侃、戏谑的语言都可以使接受者产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抑或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某种需要? 其实,如同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 《Q 版语文》的出现也绝非空穴来风在《Q 版语文》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 Q 版文化的时代,而《Q 版语文》的流行正是契合了这样一种文化背景 (二)Q 版文化的源起及其表现层面 虽然 Q 这个词已是随处可见,我们也可以从《Q 版语文》的语体特征中对 Q 版文化略窥一斑,但为了加深对 Q 版文化深层含义的探究,我们有必要从 Q 版文化的源起和表现层面入手进行分析 1、Q 版文化的四大源流(2) Q 版文化主要有以下四大源流: 一是 Q 版漫画上个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漫画始祖手冢治虫先生以无上神功开创了 Q 版漫画的先河,特征就是人物的头:身:腿的比例是 1:1:1,大大的脑袋,夸张的动作,同轻松搞笑的对白,活波可爱的造型搅和在一起,这是 Q 版已知的最早出处 4二是 CUTE。

      这是日本女生的发明创造,她们抛弃了本国的语言“KAWAI”(可爱),一阵风式地使用起“CUTE”这个外来语,并把它简化为“Q”最早是在一些前卫的,受过高等教育和英文较好的年轻人中流行,特别是在港台,连方便面都是“白而 Q的”,吃起来十分有劲儿2001 年起, “Q”正式传入中国大陆沿海 三是 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网络即时聊天工具 ICQ(ISeekYou 的简称),那时高校的校园网是不能出国的,所以 的学生用户最多,逐步取代了一些聊天室的功能,一些以省略、搞笑为主的新鲜网络语汇几乎是立即就通过 流传起来,并被称做“Q 言 Q 语”…… 四是阿 Q 精神胜利法鲁迅笔下的人物,被误用于 Q 版,但渐渐受到大家承认,代表以解压为目标的自我嘲讽,但也追求快感,追求乐趣 事实上,源自各领域的 Q 正在时尚的名义下悄悄“大一统”,一个以扮可爱粉嫩为特征,以阿 Q 精神胜利法为内核,以 Q 符号为标签的 Q 版文化生态开始在中国一线城市初现端倪,并正由低龄人群蔓延到大龄人群,他们的年龄从 1x 至 3x 居多,从小学生到扮嫩的老青年应有尽有 2、表现层面 具体说来,Q 版文化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衣着打扮方面,Q 版文化最鲜明、最前卫的代表应该就是Cosplay。

      Cosplay 是英文 CostumePlay 的简略写法,可以翻译为“角色扮演”或者“服饰装扮”,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可以解释为“动漫爱好者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以及游戏角色的表演活动”——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拿条毛巾当披风,用鸡毛掸子作宝剑扮过大侠的话,应该很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目前大规模的Cosplay 仅可见于各种动漫或游戏的大型商业活动上,而其角色扮演的精神却已5渗入到各个角落例如,在《Q 版语文》流行开来之后,一些中学生便开始热衷于模仿书中的情节,广州的一位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先看此书的中学生常常课后扮演书中的角色,并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周围模仿的人也随之增多,简直就是搞笑族 (3) 其次,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也与主流文化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流行语与文学作品来透析它的意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 Q 人对话,你要懂得“Q 言 Q 语”要知道“神童”是神经病儿童, “酱紫”就是这样子, “很 S”是说话拐弯抹角, “学困生”特指一学习就犯困的学生……Q 版的文化作品更是完全颠覆了传统思维:在“Q 版潘金莲”中,潘金莲和西门庆自幼青梅竹马,武大郎反而成了暴发户;“Q 版三国”里,杨修被派去参加“幸运 52”,因为这小子猜谜是好手;孟获可以去中国足球队当教练,屡战屡败,还死不改悔,不过失败七次后就要下课了;曹丕本来想凭着自己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加入作协,成为专业作家,可作协的同志一看他是皇帝,说什么也要把主席的位置让给他……可以说,Q 人的话语在表达角度上另辟蹊径,是跳跃的、断裂的、解构的、分散的,他们或是按自己的喜好呈现出随意性;或是反主流,走极端形式;或是超前的、反古的。

      他们“不屑于复制自己,其作品风格各异,千幅千面他要突破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明日之我、 ‘后之我’” (4) 再次,在生活方式上,Q 版文化的支持者们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对新事物表现出较多的兴趣和较强的接受力,因此他们是所有新鲜生活方式的簇拥者,短信、彩信、彩铃甚至移动 、移动 MSN 等都能运用自如;他们爱好动漫、网络、台湾综艺节目、日韩街头文化;他们大都在虚拟世界中有自己的身份,比如拥有论坛或者个人站点,但他们并不总泡在网上,而是把网上的 Q 版方式原封不动地挪到生活中;在住房的选择上,他们是小户型的支持者,而这仅仅是因为住在小房子里好玩;在行上,奇瑞 是他们的首选,正如网上的腾讯 拥有几千万用户一样,汽车市6场上的奇瑞 也有为数不少的 fans;他们也是时髦消费的引导者,如在 商城里用 Q 币购物,目前由于这个群体数量的巨大,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消费市场 此外,在价值观层面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较之衣着打扮、话语体系、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价值观是更为深层的部分,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说,Q 版文化的支持者们在价值观层面上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往往有独特的个人见解,不遵从正统的思想;对事、人、是非的判断标准不拘一格;审美观和生活情趣,充满着不羁的想象和夸张;将工作与休闲娱乐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二、Q 版文化:网络时代寻求心灵突围的集体默契 Q 版文化的流行离不开宏观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Q 版文化的流行是社会的合谋第一个“主谋”便是众所周知的网络聊天工具——,4 年前, 同时人数才几万人,而到今年 2 月 16 日, 同时人数突破 1000 万这将是中国即时通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 Q 版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 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年轻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 了;同时随着 功能的增多和使用的流行,这种文化正由低龄人群蔓延到大龄人群,一些老人网上 ,玩 游戏已不是新闻了 (5)在以 为代表的 Q 版文化逐渐盛行的大趋势下,与“Q”可爱相关的商业创意不断推陈出新,数不胜数商家趁势推出了各款 Q 版产品,比如 Q’tel 系列,针对时髦年轻女性的 Q28,一款 Q 版的素黑机则特别为男士设计,前者被叫做“花季霓裳”,后者被称做“黑客之眼”,至于大名鼎鼎的奇瑞 ,毫无疑问,也是 Q 版产7品的一种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也在 Q 版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媒不仅决定了一种流行文化流行的广度和时间,同样也决定了它的趣味指向。

      Q 版文学在网络中的流行,各种媒体中的广告对各种 Q 版产品的大肆宣传……都会对人们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大众媒体还使得 Q 版文化形成了一种舆论压力,使得个体不断地去追求、去模仿,否则就是落伍者,这样一来,Q 版文化要想不流行都不可能了 当然,任何一种流行文化其实都无法被人为地创造出来,其根源还是要到人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去寻找也就是说,要深入地了解 Q 版文化流行的原因,就要分析 Q 版文化背后的心理因素,Q 版文化的流行是网络时代寻求心灵突围的集体默契: 一是满足了人们缓解内心压力、寻求解脱的心理需要伴随着全球性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新生事物的涌现、挑战和冲击这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骤变所带来的紧张的社会节奏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人类的心理生活也产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