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貌学论述题.doc
21页第一章 l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l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l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二)岩性和地质构造三)内外力作用时间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内力1) 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 重要体现形式---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某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重要都是内力作用的成果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外力1)外力的来源 重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2)外力作用重要体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重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性的某些属性,如颜色、成分、构造、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岩性不同自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2. 岩性的差别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浮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体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他条件相似的状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浮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削弱初期浮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起伏和缓的丘陵.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般有两种方式:1.通过变化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2.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变化地貌发育方向。
低地国家荷兰,将近一半的土地海拔不到一米,27%在海平面如下荷兰人民筑坝排水、造田,把海滩变成农田,面积相称于荷兰全国的1/5国内古代开挖的南北大运河、苏北沿海的海塘工程等,都是人类活动变化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措施.二.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1.侵蚀循环学说侵蚀循环学说是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的有关地形发育的重要理论她觉得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和营力,地貌的演化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的实质她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把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水蚀循环”、“海蚀循环”等而在每种循环中,又把地貌的发育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一种短暂而起伏迅速增长的青年期,一种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的壮年期,起伏单薄而时间无限长的老年期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可以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种系统论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局限性之处是,在思想措施上过于简朴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模式,而是旋迴性的;同步,她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种严重的失误;另一方面,她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流水作用。
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该学说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她觉得地貌是内外力同步互相作用下的产物研究地貌学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度析地貌形态去理解内外力之间的互相关系,以便拟定地壳运动的性质地貌分析的具体措施是分析斜坡形态她把内外力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界常用的山坡形态联系起来,但没有考虑气候、岩性等对山坡形态的影响三.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2.分支地貌学科发展较快3.与相邻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入4.研究手段和措施提高不久第二章 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第一节一.陆壳和洋壳的特性差别?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厚度大 薄 双层 单层 O,Si,Al,K O,Si,Mg,Fe 年代老 新二.全球构造地貌的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美国的摩根、英国的麦肯齐和法国的勒比雄等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本上,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水平运动,这是岩石圈运动或构造运动的重要方式,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重要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三条活动带 1. 环太平洋大陆边沿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板块边界:三大活动带 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环太平洋大陆边沿重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聚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第二节 一.海底构造地貌类型海底构造地貌的特性1.大洋中脊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中脊,在太平洋又称中隆,发育中央裂谷过去觉得太平洋中隆不发育中央裂谷,但是据研究(Raymond Siever),也有中央裂谷重要特性:长条状隆起、有中央裂谷、有转换断层、浅源地震、火山喷发2.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沿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安静,岩浆活动单薄,缺少地震活动其中重要地貌类型有 :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海岭:海底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涉及洋中脊)外形以长条状为主,重要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
火山海岭——火山串联的海底山脉断裂海岭——断裂活动导致,如地垒断裂海岭第三节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特性是:巨大深断裂、倒转褶皱、频繁地震、火山活动等2、大陆裂谷带 以东非大裂谷为典型,由中央裂谷盆地和两侧的断块山脉构成,断裂切穿整个地壳进入地幔 此外,欧洲莱茵河谷也是大陆裂谷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目前的板块内部某些地带曾经是板块边界,至今仍然比较活跃,在地貌上有一定的体现,重要为:褶皱块断山、断块山和断陷谷1..褶皱块断山:古生代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板块碰撞遭受强烈的挤压褶皱运动,中生代后期特别是新生代又成为板块内部以块断运动为伴有褶皱的强烈构造活动带,形成现代山脉 2、断块山与断陷谷古生代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断块运动形成有些以断块山为主、有些以断陷谷为主的块断构造地貌,如 断块山——太行山、贺兰山等 断陷谷——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大地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定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 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大多体现为大面积的拱 起和拗陷。
高原或丘陵:如大面积拱起,缺少构造差别 活动,形成高原,如鄂尔多斯高原; 如差别运动明显,地形起伏复杂,如 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平原:大面积凹陷区经长期堆积二.陆地构造地貌的类型1. 构造山系和裂谷2.高原与平原3.丘陵与盆地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和风化壳一、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互相关系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风化作用它是一切外营力作用的先导 一般把风化作用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而生物风化作用就其本质而言,可纳入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之中物理风化作用 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产生物理 分化作用的因素有: 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②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 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 与收缩作用 ④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矿物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映,从而变化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诸多,最重要的是水、大气和温度 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有: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等以上多种风化作用在自然界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互相增进的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加大孔隙度,岩石表面积增长,有助于水、空气、微生物的侵入因此,物理风化作用增进了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而化学风化作用不仅变化了岩石的化学成分,并且破坏了其构造,削弱了矿物之间的凝聚力,又有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它也是物理风化作用的继续和进一步二.风化壳的特性及发育阶段一)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特性1.残积物:残留在原地基岩之上的风化物称为残积物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3.平面形态特性:面状、线状、囊状和复合型风化壳4.垂直分带性: 土壤层、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以及原岩各带之间都是逐渐过渡的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岩(碎)屑型风化壳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①化学风化的初期阶段: 硫酸盐常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富集,形成 硅铝一硫酸盐型风化壳;碳酸盐常在原地富 集形成硅铝一碳酸盐型风化壳(黄土风化壳) ,故又称富钙阶段。
在半干旱地区,化学风化很弱,多为易溶 的盐酸盐和硫酸盐类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富集, 形成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②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 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类及胶体SiO2均被淋溶,硅铝酸盐分解为多种粘土矿物在这些风化物中,硅铝相对富集,故又称富硅铝阶段构成的风化壳称为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③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 Al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