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历史放在坐标中——运用地图有效开展历史教学的思考.doc
3页把历史放在“坐标”中学习 ——兼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吴广伦)任何历史必有赖以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研究历史的前提与基础,一定要有时空意识,弄清历史发生、发展的时间与地点任何历史发生发展,不仅有其内在的时序和逻辑,而且还受周边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怎样理解和认识这种时序、社会和环境,怎样剖析这些“历史剧”,我们不妨尝试把历史放在“坐标”中来认知、体验和理解这样历史坐标怎样搭建,并不要额外负担或再起炉灶由于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的延展性,空间还具有方向性,只要我们以时间、空间方位为坐标,通过模拟、推理、想象,将历史发生发展的时、空,迁移到数轴、坐标轴中,利用“坐标”来定位历史,巩固知识,进而再寻找联系,启发思考,拓展思维,也不失为学习、探索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以下是个人对此的一点思考和探索,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借用地图和年表,构建历史的“坐标”洛邑时间ETS隋唐东周O从历史看,地图源自图画记事,地图上线条与符号是对景物的抽象若为地图再赋予一个时间要素,实际就是一张历史地图,赋予方向,就构成了一个空间坐标图,若再加时间要素,就是一个历史“坐标”了,静态轴(就某个时间段历史),是平面的(SOE);动态看(表现历史演变过程的),是立体的(SOET),或三维的。
如右图,我们可以把空间理解为一个平面图,与时间构成一个三维图,可把历史人物、事件置于这样一个坐标轴上来定位、演义、阐述例如,我们以E、S轴构成空间平面,平面以洛阳为中心,洛阳有天下之中美誉,苏轼云“洛邑从来天地中”,司马光曾感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甚至还有人叹服“洛阳之盛衰,天下之乱之候也怎样理解洛阳为天下之中?此美誉盛行于何时?从教、学与探索角度看,至少应该理解洛阳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了解是从关中到中原,从北方边牧到南方荆蛮,洛阳所处的“包举环宇,一统河山”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可以就时间坐标,梳理洛阳政治地位兴衰与历史历史之沿革,也可以就中国史上的经济、思想、文化与教育视角,观察洛阳地位的变迁当然要理解其中心地位,还需时空结合,洛阳既创文明之源,更居寰宇之心我们只是把建立历史坐标当成历史学习与思维手段的尝试,给抽象的历史找个抓手,让扁平的历史显出立体感来根据学习需要,历史坐标形式可以多样,从平面坐标,主要是为了深刻理解地理位置和环境;依据立体坐标,可提取该区域发生的重大历史,编撰历史年表,理清历史脉络,构建过程,实际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融通历史的过程二、据史构图,融通教材,贯通历史。
课标和教材是教学之依据,读透教材、融通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看,有的学生甚至能全本背出历史教材,对历史知识也能如数家珍,但对历史逻辑,历史演变脉络,历史空间位置却非常薄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现象非常突出究其因,一是把历史窄化为知识,浅尝辄止,理解不深,记忆不牢;二是未能进行有效的时、空训练解决之策,教学时不妨取一张空白图、轮廓图或某历史明细图,引导学生先读教材,把教材中的历史元素钩划于地图上;如果教材或地图册上已经有图了,我们不妨先左图右史,图史对照,把教材认真读一遍,梳理一遍,然后按照地图,把历史叙述或描述一次;也可以依据教材,画一张历史示意图,看看与配套地图有何不同对于地理要素少的历史内容,我们可以置于世界大背景下,以方位为坐标,按照空间梳理历史例如,我们学习罗斯福新政,就内容本身看,罗斯福新政措施几乎不涉及地理空间,只有介绍罗斯福背景——经济危机爆发地点和工业复兴法中可以增补一些地理要素内容把罗斯福新政置于世界历史地图上,引导学生在一张图上观察、思考看同时期,英、德、中、日、苏等国历史及其因果关系,这本身就是内化历史,融合教材,贯通历史过程;这既可开展教师主导下的接受性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当然,这种学习过程和结果,不仅能增进我们的全球视野,也会使我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同一区域内历史,我们可以时间为y轴,以不同地点为X轴,梳理相关历史,再分析历史因果,比较异同,以期深化认识和理解即使历史之间间没有共性,不存在因果,我们能动手做一遍,也是一次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张《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世界文明成就图,或19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大事年表坐标图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学习和整理过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如果再有些自己思考、比较和点拨,一定比教师干巴巴的说教有效三、依图讲史,图史对照,复原历史 有效的历史教学需要有逻辑支撑怎样才能把孤立、分散、静止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变成有联系、有思维的历史,用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来讲史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际就是编制成了一张本文所言的历史坐标图在这个图上,我们不仅能给历史定位,整理了一个知识和思维结构,还揭示出了其内在发展脉络和外在联系置于怎样讲史,也就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例如,先秦三代历时1800多年,怎样把这段历史叙述清楚,可以按照时间、王朝演变、按照阶段特征来整理叙述;也可以根据统治中心变迁,部落变化,统治区域变化来描述;也可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来编撰历史素材;也可以以国家机器变迁的为视角,按照时空演变来呈现;也可以以文明元素形成与发展为脉络,建构历史叙事体系。
……总之,我们在讲史前,若能先编撰一份从不同视角看历史的坐标,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寻找不同思路、方法,甚至还能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在关键之时,还能在讲课时补台救驾 从新的教改理念看,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在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不是流于形式,就是一次性的尝鲜限于考试的压力,师生往往还会陷入以题海训练的应试泥沼中把历史放在“坐标”中学习,进行图史互换,依图学史,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与方法,还能给学生以主题与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自学、合作学,创造性学,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中思考与探究,这样的学习,不仅能保证学的抓手,学的准确,还能提升学习效率,增进学习兴趣,提高学史能力 四、据图怀古,发微探幽,体悟历史梁启收曾言:“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能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这这里梁氏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喻作为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确实不失为是一种真知灼见读史要明地理,强调的还是要为历史能在空间上定位一般说来,在历史长河中,地理空间位置变化不大,变者多是地名,人文景观或小部分自然地貌等历经岁月考验和风雨侵蚀,尚有些许历史的影子残留于地上或地下,记忆于文献典籍、口碑传说,浓缩于图表之中。
要深入理解、感悟这些历史,我们需要借助于今天的地图来为历史定位,溯到历史之源,进而沿时间之轴,理清历史演变的线索,遥想当年之环境和情境;再而能借助生活中经验和常识,据图怀古,发微探幽,体悟历史例如,我们熟知的澶渊之盟如果仅仅从概念上理解,仅是记住或会背住一个名词而已若追问学生:宋辽为何会战和于澶渊?结合所学你能描述一幅澶渊之盟时的场景吗?如果要设计一个探寻澶渊之盟遗迹的方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若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或任务,地图是必须参考的;能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让历史与生活相互穿越也是必要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像在历史的坐标上,对相关历史完成的一次有序编码,编排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整理、巩固知识和体验历史的过程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助了生活的经验,我们才能深刻感悟到历史的波澜与动力宋代学者郑樵也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并且还指出:“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 这里的“图”指的是“地图、图表或图册”,从教学角度看,这可能还属于书斋性的学习就新课改的教学追求看,我们在这里提倡把历史放在“坐标”中学习,不仅基于传统意义上学史,还融合了自主、实践和体验性的学习思考与实践。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倡把历史放在“坐标”中学习,该“坐标”可以是虚拟的,可作为藏于我们心底的建构历史知识的框架,需要时,信手拈来;也可以作为“实体”的,指导学生在把一个历史元素元结标注于坐标上,构建一个个历史画面;也可以把其作为一个脚本,把历史再演义一遍……2013-1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