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docx
8页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 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 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 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 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 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 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② 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 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 还要体会出作者珠 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③ 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 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 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 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 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 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 1〉本体、〈2〉喻体、〈 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 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 (本体 )如 (喻词 :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 (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 (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 ,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 :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具体见下表:不要把有“像” “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 “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 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② 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③ 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④ 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附】通感所谓通感, 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 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 式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 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 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 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此外有:“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 而来,穿云而去,故“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 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 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 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 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 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 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 )拟物(借物模拟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 水里《荷花淀》孙犁)【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 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 说:“比喻重在‘喻' 、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 ,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 "拟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 事物 ,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 ,浑然一体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不仅初中学 生不易理解, 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 .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 )比喻与比拟的性质 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 ‘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 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 ,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 ) 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 ,能活动 ,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 于是本来较抽象、 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 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 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 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 成 瓮中之,不好玫且着算了 (徐海 《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 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 祥子》 )(3)月亮一露面,天的星星惊散了 (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 利的狂》 )例( 1)取瓮中之 待擒一点 明 人当 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人具体形象 的感受,是比例 (2)从 的外形特点想到子的外貌、气 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例 (3) “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 “惊散” 的特征,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只是 了其情逼真, 然 上, 是比 。
例 (4) 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 二 )比 与比 的句式构不同比 句由本体、体和 三部分 成借 然不出 和本体,但可以 有 和本体的明 、暗 不管是哪一种比 , 始 都有 体; 比句主要是借助想象, 将本体模 人的或物的某种行 、作或情, 不 是 人, 是 物,始都无体例如“ 西 安街成了喧的大海” (袁 《十月 安街》 )是暗 、由本体( 安街 )、 体(大海 )、 (成 )构成,又如“我之已隔了一可悲的厚障壁了” ( 迅 (故 ))是借蝓,借“厚障壁”比“我”与 土之形成的隔 它把本体和 都 去了, 只用体代替本体另如 “波浪一 歌唱一 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 基《海燕》 )却是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予它一些人的作和思想感情比 和比 然是两种党 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 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就会 一目了然3.借代 不直接 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 特征,增 言的形象性, 使文笔 精, 言富于化和幽默感;引人 想,使表达收到 形象突出、特点明、具体生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出,孤帆一片日来《望天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 (人或事物)的特征、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一面 的回身,一面絮絮的,慢慢向外走去……( 《故》)③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 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 一犁土的季,十家已有八 亮了囤底,揭不开 (《 》)⑤ 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 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 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演》)【借 与借代的区】借 和借代都是 去本体,只出 客体 ( 体或借体 )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 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如“旌旗十万 ” “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 “烽烟”到底是借 是借代用法呢 ? 先了解两个的含旌旗:旗的通称, 里指部 烽烟:古代 境有人入侵 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 警用的火,后泛指火或争大家想想, “旌旗”和“ ” ,“烽烟”和“ 争”之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 判断两的用法不是借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 有相关性, 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 个本体。
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 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 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 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 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 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 “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 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 就能将二者区分开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 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 “敌 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 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 ,喻体是“狗” ,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 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 假设是借喻用法, “旌旗”是喻体, “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 样斩掉了阎罗” ,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 “烽烟”是喻体, “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 , 显然不成句子。
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 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 ?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喻是以此哺彼, 重在喻, 因此与客体 (喻体 )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 借代是以此代彼, 重在代, 因此与客体 (借体 )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Al〕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Bl 〕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 (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 Al、 Bl 都是借喻 Al 中客体是“毒蛇猛兽” ,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 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 这句话可改为明喻 “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 的血肉”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 (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说法, 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 换个名字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