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doc
16页近二十年?三国演义?研究述评在明清几大古典小说名著中,?三国演义?成书最早,?三国?研究的历史也最悠久仅从现存最早的明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到撰写本文的1999年,时间就长达五百余年如此漫长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明代;〔2〕清代;〔3〕“五四〞前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4〕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5〕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6〕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打算仅就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略加论述同时,限于条件,论述的内容将以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为主,适当兼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开展的根本轨迹 八十年代伊始,已经摆脱“文革〞桎梏,正在大胆解放思想的中国学者便以新的精神面貌,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可贵的重新探索他们或针对极左思潮加给?演义?的种种污蔑之辞,发出了“重评?三国演义?〞的呼声〔见陈辽?重评〈三国演义〉?文,载?文艺论丛?第10辑〕;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演义?的成书年代〔如章培恒、马美信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袁世硕的?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乃元人罗贯中原作?,载?东岳论丛?1980年第3期;周邨的?〈三国演义〉非明清小说?,载?群众论丛?1980年第3期〕;或分别论述了?演义?的主题思想〔如王志武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朱世滋的?试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丹东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叶胥、冒炘的?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载?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赵庆元的?封建贤才的热情颂歌——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或对?演义?的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作出了富有新意的分析〔如刘敬圻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李厚基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主角?,载?新港?1980年第12期;陈翔华的?论诸葛亮典型及其复杂性?,载?文艺论丛?第12辑〕。
这些论述,意味着?三国演义?研究开始由寂静走向复苏;但因成果较少,力量分散,尚未形成声势 1982年7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在全国率先开辟“?三国演义?研究〞专栏〔是年第4期〕,集中发表刘知渐的?重新评价〈三国演义〉?、李厚基的?〈三国演义〉构思根底质疑?、陈周昌的?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得失?、沈伯俊的?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对此,?人民日报?迅速予以报导,?新华文摘?1982年第9期也全文转载了沈伯俊的?综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继后,该刊又在1982年第5期、1983年第1、2期接连发表?三国演义?研究论文,进一步引起了学术界同行的关注和回应在此根底上,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和文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在蜀汉故都——成都举行,来自国内17个省、市的120余名学者出席,这是?三国演义?研究史上专家学者们的第一次大聚会、大交流在这次讨论会上,大家围绕着?三国演义?的作者与版本、?演义?的主题、?演义?的艺术成就、?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向全国同行发出了筹建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建议。
会后,?社会科学研究?于1983第4期集中发表了?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和7篇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也于是年12月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三国演义研究集?1984年4月,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余名学者会聚曹魏故都——洛阳,举行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并正式成立了中国?三国演义?学会这是?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一支全国性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并日益壮大这支队伍是富有活力的,又是非常团结的,它是?三国演义?研究事业不断深入开展的主要动力经过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三国演义?研究很快形成兴旺的局面,成为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古代文学界公认的开展健康、成就显著的领域之一其突出标志是: 〔一〕学术成果大量涌现据初步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已经公开出版?三国演义?研究专著、专书约90部,相当于此前三十年的18倍;发表研究文章1500篇左右,相当于此前三十年的十倍 这一时期,台港澳及外国学者也出版了一些?三国?研究专著,笔者知见的较有代表性的有台湾学者林逢源的博士论文?三国故事剧研究?〔1982年打印本〕、澳门学者陈伯煇的?〈三国演义〉悲剧探源?〔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日本学者金文京的?〈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1993年〕、韩国学者洪淳孝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研究?等。
此外,假设干学者的综合性著作中也包含对?三国演义?的论述,其中一些颇有分量,如何满子的?汲古说林?〔重庆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段启明、陈周昌、沈伯俊的?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张国光的?古典文学论争集?〔武汉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常林炎的?宿莽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刘敬圻的?困惑的明清小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王齐洲的?四大奇书与中国群众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丘振声的?新竹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王枝忠的?古典小说考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欧阳健的?明清小说新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2月第1版〕、张锦池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等等美国学者蒲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沈亨寿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也颇有见地 〔二〕学术会议接连举行二十年来,总共举行了12次全国研讨会、3次专题研讨会、2次国际研讨会 1.全国研讨会。
已经举行了10次除了上面谈到的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之外,还有以下10次: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85年10月在江苏镇江举行; 第四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87年10月在湖北襄樊举行; 第五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88年5月在海口举行; 第六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0年9月在四川绵阳举行; 第七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1年10月在湖北江陵举行; 第八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3年9月在河南许昌举行; 第九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4年8月在江苏无锡举行; 第十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 1995年5月在湖北当阳举行; 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7年11月在陕西汉中举行; 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9年9月在山西清徐举行 2.专题研讨会已经举行了3次包括: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1986年12月在广州举行; ?三国演义?版本讨论会,1987年1月在云南昆明举行; 孙吴与三国文化研讨会,1993年5月在浙江富阳举行。
3.国际研讨会已经举行了2次包括: 三国与诸葛亮国际学术讨论会,1985年11月在四川成都举行; 中国四川国际三国文化研讨会,1991年11月在四川成都举行 〔三〕专门性的学术团体和机构相继成立继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之后,一些省、市、县级学会也陆续成立,如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四川省?三国演义?学会、四川省梓潼县?三国演义?学会、四川省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江苏省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浙江省富阳市?三国演义?学会、河南省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清徐县罗贯中研究会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还成立了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 这一切,形成了?三国演义?研究蓬勃开展的新局面 二、新的见解,新的突破 二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假设干新的突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 〔一〕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明代以来,关于罗贯中的籍贯有东原、太原、钱塘、庐陵诸说大多数明代?三国?刊本及?隋唐两朝志传?等均题署“东原罗贯中〞,加上其他一些文字记载,是为“东原〞说的主要依据。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太原人〞一语,许多人便以此为“铁证〞,认为罗贯中是今山西太原人从此,罗贯中的籍贯便集中为“东原〞、“太原〞两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部比拟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均主“太原〞说近十几年来,有关专家围绕两说进行学术争鸣,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关于“东原〞说刘知渐在?重新评价〈三国演义〉?中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罗贯中为东原人这个刻本很精整,致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罗贯中是东原人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王利器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2期〕中认为:东原乃是罗贯中原籍录鬼簿续编?作“太原人〞,系因其传抄者少见东原,习知太原,故尔致误东原即汉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这不仅可以从大多数明刻本“认定罗贯中是元东原人〞找到根据,而且可以从罗贯中在?水浒全传?中把东平太守陈文昭处理为全书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这一点看出端倪,因为元代慈溪县令陈文昭与罗贯中同为理学家赵偕〔赵宝峰〕门人,且有政声,故罗贯中借其名为自己故土东平的太守。
刁云展在?罗贯中的原籍在哪里?〔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中认为:?三国演义?最早的几种版本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罗贯中创作的其他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和一百十五回本?水浒传?,也都署名“东原罗贯中〞,“这是作者本人题署,应当相信〞反之,其他记载那么可能弄错 关于“太原〞说李修生在?论罗贯中?〔载?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中认为:罗贯中原籍太原,他的祖先可能是随宋王朝南迁至杭州的,故又称杭州人孟繁仁在?〈录鬼簿续编〉与罗贯中种种?〔载?三国演义学刊?第2辑〕中认为:?录鬼簿续编?的作者既是罗贯中的“忘年交〞,他关于罗贯中的记载就应该是最权威、最可信的罗贯中创作的小说、戏曲,在选材上都与山西、太原有一些瓜葛:?三国演义?塑造最为出色,最为成功的人物关羽,是山西解州人;?隋唐两朝志传?中的重要人物李渊父子,是从太原起兵而夺取天下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重要人物李存孝,是山西雁北人;?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中的赵匡胤,未发迹时曾流落太原;?平妖传?中的文彦博,是山西介休人这种“瓜葛〞,正与作家的“故土性〞有密切关系。
元代在晋阳〔太原〕有一个罗氏家族,罗贯中很可能属于这个家族刘世德在?罗贯中籍贯考辨?〔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中提出:?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三处属于古东平范围内的地理错误,由此可见,罗贯中非东平人 面对两说之争,沈伯俊在?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载?海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中提出:尽管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