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0.ppt
34页课标课标 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 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十月命革以后 (1917—1918) 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国内战争以后 (1921—1924) 列宁逝世以后 (1924—1953) 斯大林逝世后 (1953—1991)将部分大企业收归国有, 实行土改,废封建所有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戈尔巴乔夫改革苏俄(联)经济探索历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 、内容4、评价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 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 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 那一端……四分之三的国 土沦陷,……我们在挨饿 ,煤和粮食的来源被切断 了我们只有一条出路, 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 条路那就是死亡, 死亡不 属于工人阶级!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生产: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3.内容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 ”两种特色积极: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 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局限: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 发展客观规律,不利于生产的发展4.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材料一:连年的战争,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农 业生产直线下降,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战前1913年 的一半,日用品严重缺乏,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 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二:广大农民、工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强烈不满农民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乌克兰 、顿河流域等地区,农民暴动频发,彼得格勒、莫斯 科等城市爆发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一直是布尔维克 党可靠基地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多数是农家子弟)发 生反政府兵变,表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政治危机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的苏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国内战争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2、开始时间、标志及内容 :1921年通过《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粮食税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恢复自由贸易取消实物配给制部门部门农业农业工业工业流通流通分配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实质:在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允许部分恢复资本 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快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作用三、斯大林模式1、含义2、原因3、特点4、评价1、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在社会主义 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 体化(组织分散的小农加入集体农庄 )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模式,在生产资料完全公有的 基础上,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国 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排斥市场 和价值规律2、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 (2)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3)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 建残余;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4)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整个社会急于 求成 (5)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斯大林个人因素3、 特点3、特点v(1)工业化道路:v(2)管理体制:v(3)所有制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4、评价明斯克拖拉机厂快速实现工业化(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苏联第聂伯水电站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二战胜利的基石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 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 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万吨)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 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
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1.5% ……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 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斯大林 逝世的时候(1953年),人均粮食 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 皇时代(1913年)的水平比例失调的“恶果” 光芒的背后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 的强制性,严重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斯达汉诺夫获得的全 部物质奖励就是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提供 了一套带的住房,两个电影院的永久专 座而其他热情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 回报尤其是农民每天都得面对严重的物质 匮乏 ——劳动者的积极性能持久吗?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的“怪现象”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 极(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 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 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 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
结 论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 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终身 制、一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 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5、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课堂小结“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艰难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 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 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课堂练习2、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 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 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3、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 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 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5、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 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 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 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