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高考压轴题答题情况及其思考.docx
7页江苏高考压轴题答题情况及其思考 2014年江苏高考以力学试题作为压轴题,这是2008年江苏进入新高考以来的首次.笔者有幸参加了2014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的阅卷工作,本文结合试卷压轴题(第15题)的答题情况以及阅卷老师间的交流情况谈几点感悟. 原题如图1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 (1)若乙的速度为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2)若乙的速度为2v0,求工[TP6GW57.TIF,Y#]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3)保持乙的速度2v0不变,当工件在乙上刚停止滑动时,下一只工件恰好传到乙上,如此反复.若每个工件的质量均为m,除工件与传送带之间摩擦外,其他能量损耗均不计,求驱动乙的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AKP-]. 1考生答题情况 本题改编自竞赛题,考查运动学、摩擦力、牛顿定律、功与能等知识,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物理思维,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 物体从传送带甲滑至乙,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正确判断出摩擦力的方向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及前提,这就需要学生准确得出相对运动方向.由[AKv-D]物对乙=[AKv-D]物对地+[AKv-D]地对乙知,物体相对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物体及传送带乙的速度有关,而大多学生对此并不熟悉.本题总分16分,得分均分1.32分,近90%的考生得分不高于2分. 1.1试题中常见典型错误 1.1.1审题不清 题中第一问要求工件在乙上侧向滑过的距离s,有考生分别求出侧向和纵向滑行距离,再利用s=x2+y2合成.第三问中,要求的是乙传送带的平均功率,不少考生在求解工件动能增加量时认为ΔEk12m(2v20)-0,而忽视了工件的初动能12mv20. 1.1.2解题不规范、表达不准确 一些考生对解题中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物理定律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在解答第二小题时,相对于地面参考系,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为2v0.少数考生以传送带乙为参考系求出物体速度为零,但未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1.1.3运动分析错误 在第一问中,一些考生注意到物体前后运动的速度都是v0,认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出物体运动的“半径”,从而得出侧向滑过的距离等于运动的“半径”的错误结论. 1.1.4搞不清摩擦力方向 搞不清摩擦力的方向:大多数考生认为,物体的摩擦力就在侧向,因此侧向加速度为a=μg,由0-v20=-2as,得sv202μg. 少数考生尽管知道第一问两个方向上的摩擦力分别为22μmg,并求出第一问的正确结果.但是在第二问中仍然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不变,在两个分方向上的大小也不变,导致第二问失分. 1.1.5参考系混乱 考生在运用运动学公式解题时,公式中几个物理量所选参考系不统一,导致错误,这种错误在答卷中出现得比较多.比如第一问中有考生这样求解:a=μg,由v20-(2v0)2=-2as,得sv202μg.显然考生解题时末速度v0是以地面为参考系,初速度2v0则是以传送带为参考系. 1.2答卷中的闪光点 有考生在解答第三问时,以传送带为研究对象,在工件滑上传送带乙直到停止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工件相对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方向不变,摩擦力方向不变,因此驱动乙的电动机的平均功率 P=Fvcosθ=f・2v0cosθ=μmg・2v0・25 455μmgv0. 2对答题情况的几点思考 2.1注意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任何一道考题的求解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从考题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定,展现物理情景,明确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寻求解题突破口. 2.1.1认真阅读题目 要仔细推敲关键词语,从而挖掘出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比如:试题中第一问求的是“侧向滑过的距离”,第二问“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侧向”、“刚停止”等关键词在审题时可以用笔在试卷上圈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2.1.2探寻解题方法 把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寻求和建立最佳搭配,以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有最好的收获.比如,在认真阅读试题的基础上,思考工件滑上乙做什么运动.工件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需要考生深刻理解题意,识别(构建)物理模型时,寻找解题的信息,探索解题方法. 2.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认真书写、规范作答 2.2.1认真书写 考生答题时应当在答题卡上合理规划答题区域,字迹工整、清晰,不乱涂改.解答题书写要像“诗”一样分行书写,方程要单列一行.解题步骤最忌像“散文”一样连着写,把重要的表达式、答案淹没在文字之中. 2.2.1规范作答 有的考生拿到题目,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为此应努力做到: 第一、强化语言表达,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物理问题的前因后果.比如,解题中研究对象是工件、传送带还是某个系统;在交代物体速度时所选参考系是传送带甲、传送带乙还是地面;求解第三问时所使用的物理规律是动能定理还是能量守恒.说明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少数考生文字表达过多且不能切中要点.比如,在第二问的解答中,少数考生解答时没有计算过程,没有摩擦力的方向的示意图,更没有必要的证明,而是洋洋洒洒一段不着边的文字表述,显得“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第二、列方程要规范,结果表述要准确.列方程要写字母表达式,要写原始方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如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主观题的答案,看看答案的得分点是怎么分布的,学生是否答出这些点.也就是在能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范的答题,提高学生的得分. 2.3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压轴题失分如此严重,这除与本压轴题难度大有关之外,也与考生基本概念的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无关系.比如,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是解题的重中之重,但是不少考生判断上就出现了错误.如果考生熟知“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深刻领会了“相对”的含义,哪怕此类题型平时训练中鲜有接触,第一问还是可以“蒙”出来的.考生可以试着思考如果传送带不动,工件以一定的初速度滑上传送带乙摩擦力方向如何,如果工件初速度为零放到运动的传送带乙上摩擦力方向又如何,从而能“蒙”出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成45夹角. 再如,关于参考系的问题,在解答中参考系选择混乱的问题形形色色,由此笔者想起在高三复习中这样一道经典习题: 航空母舰以一定的速度航行,以保证飞机能安全起飞,某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起飞时的最大加速度是a=5.0m/s2,速度须达v=50m/s才能起飞,该航空母舰甲板长L=160m,为了使飞机能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应以多大的速度v0向什么方向航行? 学生屡次出现的错解为: 据v2-v20=2aL,得v0=v2-2aL=30m/s. 上述错解的原因是没有明确指出参考系,速度、位移不是在同一参考系中得到的量.其中v、v0都是以地面为参考系,而位移则以运动的航母为参考系.这表明在练习以及老师讲授后还有不少学生并未真正理解.一维的运动尚且如此,那么压轴题中二维的运动学生出现得五花八门的错误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由此看来,高三复习必须紧扣新课标和教学大纲,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对一些模糊认识要及时澄清.对出现的问题不要堆积,而要及时解决,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2.4加强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题源于生产车间里的传送带传送工件,意在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