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docx
16页生态重建的各合,断适展的关环境生态学基础复习大纲第_章诸论1、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态支持系统两个部分2、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A. 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B. 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C. 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方向的能力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A.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B.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C.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D.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种措施5、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趋势:A. 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B. 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C.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D.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E.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F. 生态系统管理G. 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6、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二章环境与生物1、生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特殊、遗传、生理、生态及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2、生物的进化:生物是环境中的生物,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生命的存在过程就是不应新环境、改变新环境的过程,形成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补偿和协同发系3、生物的协同进化: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关系一一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5、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A. 物种生物量——高生物量能支持高生物性B.物种属性--角色C. 生物地化循环一一土壤营养物系统稳定性一一抗性和弹力(其他因素:物种库;输入环境的总能量;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各种环境因子的生态学意义(或者说是生态作用):A.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a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太阳能一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b光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强度、光质、光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及其多样的反应B.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全球暖化问题】:a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生长一一参与生物生命活动中生理生化过程中的酶的活性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相应的则是生物生长的“三基点”);b生物发育时只有高于一定的温度时才起积极的效应c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一般地,变温处理将有助于种子有造成糖分在体造成糖分在体效地萌发;变温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现象,如呼吸、蒸腾等,结果可以内的大量聚集C.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a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b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分对植物生长“三基点”:最高、最适和最低)c降水在地球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动植物分布的不均匀,物种数量也有差异D.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土壤酸化问题】: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E. 火、雪、风因子的生态作用(看书,大概了解即可)8、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分: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生态因子则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9、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或者说规律):A.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生物起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作用B. 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即为主导因子C.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10、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A.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B.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少C.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Shelford的耐受性定律可以形象地用一个钟形耐受曲线来表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D. 耐受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的关系:a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耐受性定律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b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耐受性不仅随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C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替换作用和因子补偿作用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1、生命系统的层次:A. 分子生态学:基因系统B. 微生态学:细胞系统器官系统C. 宏观生态学:机体系统群体系统生态系统分子、基因、细胞、组织与器官、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2、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3、种群的基本特征:A. 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影响种群数量大小的基本参数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就越大B. 空间分布特征:它包括内分布格局和地理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种群的群体特征:A.种群密度B.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C.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5、生命期望:ex表示该年龄期开始时的平均存活年限eO为种群的平均寿命6、种群增长模型:A.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式增长):假设: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①增长是无限的②世代不相重叠(-年生植物、一年生殖一次的昆虫)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不具年龄结构a种群离散(不连续、分步)增长模型b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B.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假设:①存在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O;%1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变化(简单地讲,是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d的抑止影响)叫=—-—i[a—vt逻辑斯特方程:1+e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NO,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1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1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1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1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7、种群的数量变动: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种群的暴发、生态入侵、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种群平衡8、内源性自动调节假说: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认为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了种内成员,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主张把种群调节看成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经受自然选择,带来进化上的利益包括:⑴行为调节⑵内分泌调节(3)遗传调节9、种群关系:A.种内关系:a集群一一集群的生态学意义(集群效应):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可以共同防御敌害;有利于改变小生境;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能够促进繁殖;有利于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b种内竞争始协B.种间关系:种内竞争、捕食与被食、寄生、共生(互利、偏利共生)、原作10、生态位理论: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资源利用曲线(附图,课本100页):生态位狭,重叠少,d>w,种间竞争小生态位宽,重叠多,dVw,种间竞争大d――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曲线的标准差11、生态对策:从一个世代的合子形成到下一代世代合子形成所经历的时段中,个体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称为生活史。
生态(或者说生活史)对策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形成的、以各种生活史特征表现出来的适应对策生态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特征12、r—K选择理论: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以”量“取胜,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高生育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以”质“取胜,将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卵)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高竞争能力使其在高密度条件下生存13、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4、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1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1形成群落环境,对环境因子进行改造;%1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1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1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群落的边界特征15、生物群落种类的组成:(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分析物种组成,首先要选择样地来登记群落的物种组成,然后可以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来划分群落成员型常见群落成员型包括: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罕见种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某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二)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或长度、质量、体积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16、物种多样性的内涵(或者说定义):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包含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两方面含义17、多样性指数: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