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4个单元)全部复习知识点最新(精华版).pdf
21页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公元前3500 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 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 孟斐斯公元前15 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 世纪, 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 年前后 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 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 3 个季节,每季4 个月, 每月 30 天,岁末加上5天宗 教日 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参考课本 P3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兴衰史:公元前3500 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 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 16 世纪被外族所灭。
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 :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 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 个字 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 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 十分优越 2.兴衰史:公元前2500 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2 公元前3 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3.种姓制度:实质参考课本. 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一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 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阶级 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 第一第二等级 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 人 几乎没有权利, 受上层剥削奴 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注: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佛教:时间:公元前6 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 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发展:公元前3 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 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 1.形成: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 夏朝 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 商公元前1064 年,周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灭商建 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亡于公元前771 年)公元前772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分 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 2.夏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禹死后, 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任国王:桀 3.商朝 :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 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 始 ) 4.西周 :分封制: (内容 +影响: P12)礼乐制度: (目的 +要求 P12) 注: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国王亲属、功臣等) 分到什么东西?(土地等) 有什么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 守卫疆土, 管理地方事物, 保卫周王室 ) 又有什么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 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宗法制) 西周的礼乐制度用来干什么的?(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有无消极影响? (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 性)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3 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 1.春秋五霸 :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 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齐恒公称霸 :原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 起来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 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时间:公元前7 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3. 战国时期 : (公元前475前 221 年) 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 4.社会发展: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 ,并已使用 牛耕 ,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 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 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5.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 吴起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 (最大影响) 6.商鞅变法: 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人物:公元前395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内容: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 徭役; 3.奖励军功 ,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 ,把原 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影响: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 实力最强的国家) 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深得秦孝公的重用;符合历史潮流;改革者态度坚决 获取了人民的信任;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 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 到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 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 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 他们针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学派代表人物国别时代主要主张 儒家 孔子(创始)鲁国春秋 “仁”即“仁爱” “克己复礼” ;以“德”教化 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 ;著有论语 孟子楚国战国“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创始)邹国春秋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4 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著有道德经 墨家墨子(创始)鲁国战国“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子韩国战国“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兵家 孙子齐国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齐国战国“事备而后动” 3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 合理的成分, 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 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4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墨家的“兼爱” 、 “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5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心智 特点,只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符合”因材施教“的思 想,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教育是值得借鉴的 6联系当时(战国 )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 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 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7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正确做法: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助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 偏废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孙子兵法 百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希腊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这里诞生的) 西方文明的摇篮 1、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 年,历时 800 年,先后以 克里特岛 和 迈锡尼 为中心公元前8 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2. 城邦时代: 时间: 公元前 8 世纪 6 世纪 城邦特点 :小国寡民终结:公元前 4 世纪, 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经济特点政治特点差异原因 雅典以 对外贸和商 业为主,工商业 发达 实行民主制度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 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 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 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 斯巴达以农业为主实行军事独裁 4. 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阶段:公元前6 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 进行改革,基 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公元前5世纪 后半期, 伯利克里 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 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民主制度的特点: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 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
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 陶片放逐法;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5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积极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 消极方面:另一方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