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指标解释.docx
3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森林面积指生长着乔木和竹林,郁闭度在 0.3 以上(不包括 0.3) 的林地面积,即有林地面积它是反映森林资源总面积的重 要指标森林面积包括天然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但不包括 灌木林地和疏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 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和绿 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 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不包括过境 水量供水总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 水量地表水源水供水量指地表水体工程的取水量,按蓄、引、提、调四种形式 统计从水库、塘坝中引水或提水,均属蓄水工程供水量; 从河道或湖泊中自流引水的,无论有闸或无闸,均属引水工 程供水量;利用扬水站从河道或湖泊中直接取水的,属提水 工程供水量;跨流域调配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 跨流域调配水量,不包括在蓄、引、提水量中 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谈水、深层承压水和微咸 水分别统计城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包括自来水厂的开采量和 工矿企业自备井的开采量。
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水源工程 的供水量用水总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 特性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四大类农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用水林牧渔业用水指林果地工业用水活立林总蓄积量指全部土地上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 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森林蓄积量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降水量指降水深度,即降水平辅在地域面积上的深度降水总量即降水深度(mm)x地域面积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由居 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服务业、商饮业、货运邮电业及建筑 业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 畜用水在内工业废水排放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 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 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 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报告期内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 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经废 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以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 标排放的。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 算公式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X10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指城镇居民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用人均系数法测算 测算公式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系数X市镇非农业人口 X365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指城镇居民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COD的产生量用人 均系数法测算测算公式为:城镇生活污水中 COD 产生量=城镇生活污水中 COD 产生 系数X市镇非农业人口X 365工业废气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 的各种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 (273K, 101325Pa)计算测算公式为:工业废气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生产工艺 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生活及其他SO排放量2以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和其含硫量为基础,根据以下 公式计算:生活及其他SO排放量=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X含硫量2X0.8X2生活及其他烟尘排放量指除工业生产活动以外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及公共设 施的经营活动中燃烧所排放的烟尘纯重量以生活及其他煤 炭消费量为基础进行测算。
工业粉尘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 间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 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 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 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 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 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 (煤矸石和呈酸性或 碱性的废石除外)酸性或碱性废石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 雨淋水的pH值小于4或pH值大于10.5者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 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 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 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 (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物贮存量),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综合 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包 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为: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X100%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报告期内企业以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 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 的数量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 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 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 年处置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处置方式有填埋(其中 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 层灌注、回填矿井及海洋处置(经海洋管理部门同意投海处置) 等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 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数量,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 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报告期内利用“三废” 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价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价值,留作生 产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价值土地调查面积指行政区域内的土地调查总面积,包括农用地、建设用 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人工林面积指由人工播种、植苗或扦插造林形成的生长稳定,(一般造林3-5年后或飞机播种5-7年后)每公顷保存株数大于或等 于造林设计植树株数 80%或郁闭度0.20以上(含0.20)的林分 面积造林总面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沙丘、退耕地等一切可以造 林的土地上,采用人工播种、飞机播种、植苗造林、分植造 林等方法新植成片乔木林和灌木林,经过检查验收符合《造 林技术规程》要求的单位面积株数,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成活率达85%以上(含85%,年降雨量 在400毫米以下且无浇灌条件的地区造林成活率达 70%以上) 的总面积四旁植树如一侧在四行以上,连片面积0.066公顷 (一亩)以上,应统计在造林面积内造林面积,通常按所有 制(国有、国有集体合作、集体和个人)、造林方式(人工、飞 机播种)、主要林种用途(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 特种用途林)分组进行统计用材林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 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 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经济林是人们为了取得林木的果实、 叶片、皮层、胶液等产品作为工业原料或者供食用所营造的 林木,如油茶、油桐、核桃、樟树、花椒、茶、桑、果等 防护林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 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 岸林,护路林等特种用途林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 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 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 水土流失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是一个面向未 来,着眼长远,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 ,也是呼应 国际大气候、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主要 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 题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 种的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 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 积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以县及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正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为准(包括“六五”以前由部门或 “革委会”批准且现仍存在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文 物保护区不计在内生态示范区指省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以省、地、县 政府为主按批准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的行政区域包 括已经过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和正在开 展试点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