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州市十二五规划.doc
77页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快、城市面貌变化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严峻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圆满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开创了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03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71.2亿元,比2005年增长2.27倍,年均增长2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1.3亿元,比2005年增长1.92倍,年均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0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8.1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3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二)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实施“三五八十”项目317个,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21个,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工建设,中铁二期、金牛化工离子膜烧碱项目竣工投产,杨埕水库建成投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管道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机械制造与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长足发展,2010年五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8.5%,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化工、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涌现新亮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1.9%,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2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7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3个实施“四大两升一换代”工程,加大了产业聚集推进力度,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沧州市经济开发区、任丘市经济开发区、吴桥经济开发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实现扩区,规划建设了沧东工业园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顺利启动,全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达到17个,入园企业5142家。
三)渤海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沿海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按照“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战略理念,加快沧州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成立了沧州渤海新区,确立了“一市三园”管理体制和港、产、城三段式发展模式以及黄骅港综合港区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一步达到十万吨级并实现开航,开启了沧州沿海开发开放的新篇章,为加快临港产业集聚,打造冀中南区域发展增长极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奠定了坚实基础渤海新区产业聚集步伐加快,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仓储物流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16平方公里的黄骅新城起步区建设全面启动2010年渤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21亿元,增长19.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2.5亿元,增长4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亿元,增长32.2%,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成为沧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四)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沧港、沧保、津汕、大广、沧京(沧州段)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8公里,新增327公里建设110千伏以上变电站6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77万千瓦深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全市累计拆迁拆违2311万平方米,沧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狮城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新建五星级酒店2家,标准化菜市场26个。
28平方公里的沧州新城初具雏形五年新建、打通、拓宽城市道路36条中心城区城市绿地面积达到184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41%,人均公园面积由3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84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5000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3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6.1平方米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经济承载能力增强,2010年中心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1.1%,比2005年增长85.6%以“十个一”工程为标志的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积极推动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360个示范村完成规划,315个村开工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比2005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五)县域经济发展提速,“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县域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达到12个涌现出肃宁—中国裘皮之都、孟村—中国弯头管件之都、泊头—中国铸造之乡、东光—中国包装机械之乡、盐山—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等品牌县市2010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1.4%,比2005年增长72.8%。
18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超过两亿元,其中,5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渤海新区和任丘市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累计发放粮食和农资直补等各类补贴25.2亿元2010年粮食总产475.7万吨,连续7年丰产丰收,畜牧、蔬菜、棉花、果品生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9.3%,比2005年提高近6.8个百分点五年来,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6.63亿元,使52万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道路436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通宽带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建农家店6537个,农村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六)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企改革顺利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35家国有工业企业和60家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完成了12家工业企业改制重组沧州化工厂破产重组顺利实施,沧井化工、沧骅化工完成破产清算,沧州供排水集团与省建设投资公司完成资产重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462个,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强,沧州建投与沧州城投完成资产整合,组建了沧州渤海投资公司,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河北银行、华夏银行落户沧州,河北恒银期货沧州营业部和天交所渤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营业,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4家,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沧州会场、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及中国·沧州管道装备展览会等“两节一会”的成功举办,搭建了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彰显了“石油之城、管道之都”的风采,扩大了沧州的知名度加强与京津特别是央企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了战略合作,日本矢崎、香港联塑、法液空等一批境外知名企业落户沧州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8.5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50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3.8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七)节能减排工程扎实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深入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和“8755”减排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降低18.2%和12.93%全市15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3个垃圾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00%、85%和99.5%肃宁、沧县和沧州大化、沧州炼油厂、沧州发电厂顺利通过省“双三十”目标考核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4天,比2005年增加49天。
八)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十一五”时期,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全市人民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8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519元和2217元,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由16132元提高到39600元解决248.6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道路4360公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现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任丘、青县等5县(市)成为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新(改、扩)建“三院”(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合一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18所,乡镇区域敬老院36所,集中供养能力明显提升;住房公积金累计完成68.5亿元,缴存覆盖率达到9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93.3%,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九)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九年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30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集中供暖。
《主城区教育专项规划》顺利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展开中、高等教育结构不断完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沧州师专成功升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改造乡镇卫生院175所,新建、改造村卫生室2943个,重大疾病预防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沧州武术、吴桥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7.0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9项,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18个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认真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调工作,有效化解信访苗头隐患,和谐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加强,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档案、气象、测绘、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遇到困难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五年;是打造大港口、发展大交通、修建大水库、建设大城市,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提升沧州战略地位的五年;是发展大炼油、培育大钢铁,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实力的五年;是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和谐沧州建设的五年。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并在今后继续坚持、不断发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严重、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沧州打造冀中南沿海经济中心,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第一,国际政治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包括我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加,在贸易、能源、环境等领域的较量将更具竞争力,对我们的发展总体上有利第二,全球经济处于重大调整期,发达国家在后危机时期为摆脱对过度消费和负债的依赖而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制造、发达国家消费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使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沧州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契机第三,后“京都”时代全球绿色增长的要求日益强烈,低碳化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由此带来的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从国内环境看,第一,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快速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