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3节-分子的性质-第三课时教案.doc
9页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教学过程[复习过渡]复习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并举出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氨和氯化氢易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四、溶解性 [指导阅读]课本P50,让学生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讲述]物质相互溶解的性质十分复杂,有许多制约因素,如温度、压强等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存在“相似相溶”的规律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而萘和碘却易溶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如果分析溶质和溶剂的结构就可以知道原因了:蔗糖、氨、水是极性分子,而萘、碘、四氯化碳是非极性分子通过对许多实验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得出了一个经验性的“相似相溶”的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板书]1、“相似相溶”的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2、溶解度影响因素:溶剂的极性、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分子结构的相似性(1)若存在氢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2)若溶质遇水能反应将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思考练习]1、比较NH3和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样用相似相溶规律理解它们的溶解度不同?2、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用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等)溶解油漆而不用水? 3、在一个小试管里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加入约5mL蒸馏水,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若有不溶的碘,可将碘水溶液倾倒在另一个试管里继续下面的实验)在碘水溶液中加入约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试管,观察碘被四氯化碳萃取,形成紫红色的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向试管里加入1mL浓碘化钾(KI)水溶液,振荡试管,溶液紫色变浅,这是由于在水溶液里可发生如下反应:I2+I—=I3—实验表明碘在纯水还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较好?为什么?[板书]五、手性[指导阅读] 课本P51-53,了解什么叫手性异构体,什么叫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板书]1、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讲述]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分子,是由一家德国制药厂在1957年10月1日上市的高效镇静剂,中文药名为“反应停”,它能使失眠者美美地睡个好觉,能迅速止痛并能够减轻孕妇的妊娠反应然而,不久就发现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畸形儿,后被科学家证实,是孕妇服用了这种药物导致的随后的药物化学研究证实,在这种药物中,只有图左边的分子才有这种毒副作用,而右边的分子却没有这种毒副作用人类从这一药物史上的悲剧中吸取教训,不久各国纷纷规定,今后凡生产手性药物,必须把手性异构体分离开,只出售能治病的那种手性异构体的药物[板书]2、合成药物[自学]科学史话:了解巴斯德实验室合成的有机物酒石酸盐并制得手性机物酒石酸盐过程[板书]六、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讲述]无机含氧酸看成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例如,H2S04是由H+和SO42-组成,实际上在它们的分子结构中,氢离子却是和酸根上的一个氧相连接的,所以它们的结构式应是: [讲述]我们知道,H2S04和HN03是强酸,而H2S03和HN02是弱酸,即从酸性强弱来看:H2S03 [思考]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讲述]化学上有一种见解,认为含氧酸的通式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越容易电离出H+,即酸性越强[板书]2、含氧酸的通式可写成(HO)mROn,R相同,n值越大,酸性越强[小结]我们还要注意的是,酸性的大小 与—OH的数目即m数值大小无关,如H3PO4为中强酸,并非强酸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比较,根据非金属性强弱去比较 也可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或是根据化合价来判断总之,酸性的判断要多咱方法综合运用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全汇总化学热点题型分析化学计算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化学反应图像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化学热点方法聚焦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一、假设法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1.极端假设法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2.状态假设法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3.过程假设法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4.变向假设法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关系式法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三、差量法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3)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四、守恒法“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1.质量守恒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电子得失守恒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3.电荷守恒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一、离子反应图像考查知识点: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实质:离子反应图像问题,归根结底,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1.离子反应图像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加入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时,必须按照“强者先行”的原则,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强”的反应完后,“弱”的才能发生反应2.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二、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1.量值-时间图像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与反应时间(过程),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交点”并不代表平衡点,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2.量值-条件图像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最后确定答案3.量值-时间-条件图像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解题思路: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时间短速率大)→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大条件强)→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三、电化学图像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破解关键: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一、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1.A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用来防倒吸,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2.B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3.C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Cl2封闭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