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45581756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44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一一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摘要易学与中医学的会通问题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一个 特定的层面即思维方式的层面探讨了这一问题,提出象思维是医易学共同 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思维包括象思维方法和象思维模型,本文认为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 型思维方法,象思维模型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 干支模型等多级同源、同质、同构的子模型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 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 中医学理论的本质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本质差别就是模型论与原型论的差别,两者各有优 劣文章还从象模型角度提出了修补中医思维方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 中医未来观关键词象;模型;思维方式;中医学综观20世纪的易学与医学研究,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之字形的道路20世纪初,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 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 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 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 医易研究的总结,乂开创了 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

      近代大医恽铁樵是反对废医存药、捍卫中医的主将,主张以中医本身 学说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经见智录》中论述了医与易的关系,认为《易》 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内经》与《易经》则其源同也可以说,20世纪前半叶,医易同源、医易会通是医家的共识然而,50年代以后,医易研究趋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易 经》和中医阴阳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医易研究成为禁区80年代以来,医易研究逐渐趋热,到9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研究医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几本,①有关医易的专 门学术会议开了八九次,②论文竟高达数百篇之多在医与易关系如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态度 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医学理论与《易》无关③ 《易经》、《易传》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自《易经》产 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无影响④ 将医理放入《周易》之中,认为医生必须通晓《周易》,是从明末 才开始的思潮,是一部分医家的认识和主张⑤ 由上述可见两派在对待隋唐以后医易会通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分歧 的焦点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黄帝内经》与《周易》有没有关系的问题 上,肯定派承认两者有密切关系,《周易》对《内经》有影响;否定派不 承认两者之间有关系。

      本人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从实践操作层面、文字载体层面、思维方式层面对《周易》对《内经》作了详尽的探讨⑥,此不重复近20年的医易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 究还处在低层面地比附、无根据地猜想、想当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复之 中对深层面的理论本质、思维方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旨在探讨易与医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并从中探讨中医 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一、象思维方法与象思维模型考察《内经》与《周易》在思维方式上 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断易学与中医学有无关系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讨易 学与中医学理论本质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内经》与《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数思维方式,因象数的数 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象,因此象数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象思维方式象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取象包括运数为思维方法,以阴阳卦象为思维 出发点和思维模型,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 形式和内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称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 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1.象思维方法所谓象思维方法即取象包括运数的方法,是《周易》 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象思维方法是一种模型思维方法中医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

      所谓象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周易》为代表的取象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 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事万物中医即采用这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唯象的方法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 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 别类地归属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 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五脏均以此类推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 限地类推、类比如果客体实体与之发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历来争议很大肝在人体实体中的位置应该在右边,这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 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 类,东方即左边同时这个方位乂是象模型的方位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据象类比的。

      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 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而 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症状相同,却分属不同的证;有些病的病因症状 不同,却归为同一证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而不是取决于症状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不尽相 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都有可能属于中气下陷, 故可归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治疗中医以象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 取象可以不断扩展,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已经从客观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 来,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 关系有序化所谓运数思维,就是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 向于定性《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八、七、五、九、 六相配,这是依五行生成数图即后世所谓的河图中的成数配五脏,木的成数为八,火的成数为七,土的成数为十,金的成数为九,水的成数为六。

      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 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 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 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表性,数与其说成数不如说成象,同 时也是为了满足象数思维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医理论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和框 架,扩大取象范围《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配,《素问阴阳别论》 人有四经十二顺从,四经应四时,十二顺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杨上善进一步解释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也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在诊断辨证学说中,无论是脉诊、舌诊、 眼诊、尺肤诊、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结构规律,依此规律可取象比类《伤寒论伤寒例》提出外感病决病法,直接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 七十二候观测外感病,以乾坤阴阳爻的消长取象比类说明一年四时阴阳变 化规律及外感病发病规律而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则是将天文历法之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综合研 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2、象思维模型象思维方法是和象思维模型分不开的。

      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所谓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 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 以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周易》象模型是一种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象模型导源于《周易》经传及其其他先秦经典,由汉后易学总其成象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思维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特点象模型主要有卦爻模型、阴阳模型、易数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 等1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为思维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号是阳爻 一和阴爻,阴阳爻的三次组合构成八卦23 = 8,阴阳爻的六次组合构成六 十四卦26 = 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两两相重构成82 = 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础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 符号,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辞及《易传》则可看成是对这个模型的文字解说或内涵阐发阴阳卦爻既有生成论意义,也有结构论意义,是象数思维的基点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与展开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符号系统,也是理想的象符号 模型中医有关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种,其中就有一种是八卦藏象。

      如《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九宫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 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 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 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不过《黄帝内经》中这种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黄 帝内经》几乎没有直接运用卦爻模型的记载2阴阳模型阴阳模型从实质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虽然阴阳的概念《周易》经文中并没有出现,而是首见于《国语周语 上》,时为西周末年,然而阴阳的观念则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相当成熟, 当时成书的《易经》《周易》经文的卦爻符号、卦名等已说明这一点而《易传》则毫无疑问是先秦阴阳哲学的集大成者《黄帝内经》虽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却采用阴阳思维模型在《内经》中,无论是作为生理学、病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 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 说,均是阴阳思维模型的运用中医说到底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以阴阳模型阐释人天关系与人体生命结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符合阴阳模型上部、头 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 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 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乂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乂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中医运用阴阳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 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 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 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 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 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该模型乂与五行模型相通3易数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学还构建了易数模型,如爻数、天地 数、大衍数、河图数、洛书数、五行生成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数并不是表 示数量的,而是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