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
3页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以及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企业和个人急剧倾斜,资金配置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金融事业空前开展和凸显但是金融事业的过分凸显并非其自身真正开展的结果,而是财政规模萎缩和国有企业资金困难衬托而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规模不断萎缩,财力日趋困窘,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根底,调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金融业的持续开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承当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如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等,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劣化,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的,甚至扭曲变形 〔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 绩效财政和银行在宏观调控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两者的地位和特点各异,运作方式和手段便不尽一样,因此两者理应有明确的分工而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互相错位,影响配合绩效1)财政资金信誉化和信贷资金财政化并存。
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使财政直接增支或减收,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财政挤占银行资金也日趋严重,如财政向银行的间接透支有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和银行承当局部本应由财政安排的国家专项储藏等2)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如今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3)通常,货币政策侧重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更适于构造调整lOCalhost但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构造的根本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当总量和构造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构造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国有企业体制缺陷严重阻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现代企业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点,也是宏观调控成败的关键但是,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根本上不具备硬预算约束机制,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企业自我开展才能低下,但却有着强烈的投资欲望和冲动,而自有资本和财政资源又非常有限,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致使负债居高不下;兼之企业效益不好、亏损严重、信誉观念缺乏,导致偿债才能和愿望严重缺乏,由此产生了对国有银行的多重冲击值此情形,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都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根本架构 〔一〕标准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 设置一个能超脱财政和银行部门利益、并能从国民经济全局着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其职能在于标准程序和机制,不但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特点及配合效应选择详细的配合方式,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偏向,而且要及时仲裁和处理关涉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协调财政和银行的关系,使财政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 〔二〕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财政货币政策总是通过国民经济和构造的调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正确结合,但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侧重点总是不尽一样的 〔1〕货币政策侧重于效率原那么,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高效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原那么,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开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面稳定又是以相对公平为前提的,制度构架既定,那么只有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公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施行宏观调控,以利于解决失业、收入不公和公共物品受益程度差异等问题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重塑财政要适时转换职能,将有限的财政资源主要投向根底设施和支柱产业,其他方面和领域的社会总需求应由银行负责供应。
换言之,财政调控重点是经济构造,银行那么要加强社会总求求调控,合理分工,协调动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财政可以放松总量调控,银行应该退出构造调整 〔三〕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以改变目前“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 首先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适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才能其次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实现财政的振兴: 〔1〕进步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资金集中比重,增强宏观调控财政力和才能从根本上讲,两个比重的进步有赖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但目前最紧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依法治税,有效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二是标准政府分配行为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财政的振兴,政府分配从来都是以财政集中性分配为主渠道,政府必要的收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我国的财权极度分散,各级政府的分配极不标准,既扰乱了分配秩序,又减损了国家财力,也弱化了财政才能 〔2〕开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正常、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控制投资总量、调整产业构造的重要力量目前应主要着力解决政策性银行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绩效欠佳的问题。
政策性银行应有稳定的低本钱的资金来源,可将清理整顿的财政信誉资金、机关团体的央行存款、邮政储蓄和保险公司存款筹划归政策性银行,并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适度发行长期债券;同时,要注重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的评估,实现应有经济社会目的 〔四〕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 (1〕国债管理政策 国债既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关节点国债不仅有助于弥补财政赤字,舒缓财政困难,还能用以进展经济建立;同时,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还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根底条件以我国理论看,尚须创造条件,以臻完善:进步央行国债资产比重;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债市场,做到规模适度、构造合理及运行市场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财政发债创造 【1】【2】良好的利率条件 〔2〕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以政府为投融资主体的金融活动,既有较强的财政性,又有明显的金融性,客观上成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又一结合部:首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表达着政府的财政意图,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其次,财政投融资所具有的信誉属性决定了它又是整个社会信誉体系的组成局部,受制于央行的宏观金融调控。
市场经济中,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使根底设施和根底产业投资缺乏,国民经济开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来重,而建立财政投融资,即可为根底设施和根底产业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使之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开展相适应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拨款,而且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等纳入;在资金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意旨,也要注意资金的使用绩效与合理回收 〔3〕国有企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誉紊乱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受到影响政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者,财政和银行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应互相协调、亲密配合,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只需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某一方面即能解决,而更多的是需要两大政策的协调合作,如,财政和银行要协同配合,支持企业债务重整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旧体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银行和企业都应合理分担再如,财政和银行应以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同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构造调整和规模经营,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从制度上构筑起施行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根底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