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练习题(含答案).docx
6页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练习题一、 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惩戒(chéng) 发髻(jì)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D.珊瑚(shuān)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伴侣)B.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C.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陪衬,使明显突出)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B.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态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平气和的调整自己.C.这些矛盾处理好了,笔画和偏旁就能各得其所,整个字就会成为和谐完整的统一体D.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4.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的空缺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一首删改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 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5.改写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一副对联2分)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 , 6.仿照下面的划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 , ; , 7.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6分)(1)回乐峰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强欲登高去,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你的同学林刚为人很大方,但你觉得他有时太吵闹、太奢侈浪费,你可以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 ”来劝他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鉴:镜子),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这首元曲的题目中“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去想,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9.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28个字,写了10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委而去( ) (2)辄默记( ) (3)期日中( ) (4)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1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听诸/生诵书 13.【甲】文主要表现元方 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 的品质。
4分)(三)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回答问题共11分)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④“人都到那里去了?!”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⑥“读书!”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⑩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14.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本段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怎样的态度?(5分)15.从选文⑦⑧两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4分)16.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分)走远了再关门①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 ”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 ”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
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 2008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⑨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而且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 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17.按照示例,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4分)示例:抑或是我过于矫情【分析】(1)词义:多心,猜疑(2)句意:也许我太过于求全责备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分析】(1)词义: (2)句意: 18.第⑤段中,“等你走远了再关门”让“我”感到温暖的原因是什么?(3分)19.文章一共写了三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最后一件事:聊天→拜访前辈→ 。
这三件事之间由一个字贯串起来,这个字是 2分) 20.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B.于细微处见精神C.注重细节,真情无价D.学会理解,学会做人21.有些人认为第①⑥段中的两则材料与主题关联不够紧密,可以删去或略微调整请从内容与材料的安排上谈谈你的理解4分)22.请你再列举两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四.作文(50分) 23.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