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作业一.doc
4页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感悟《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它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的学习理念《标准》提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扎实地学好《标准》,并在工作中努力践行《标准》,成为一名《标准》的执行者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历程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比如,我们学《史记》中的《鸿门宴》、《项羽本纪》,我们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太史公对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赞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扬项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贬刘邦,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我们继续思考,就会发现太史公的作为汉朝臣子蔑视至尊的权贵而又不得不隐晦表达的深层用意。
也许这种解读,未必符合史学专家的正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这种语文学习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们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对话,哪怕这种对话可能有着许多误解的成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置一些相关的情景,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学生自己就把思考推进到这一层面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为重点进行倡导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 教不到位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
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3、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4、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
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 实 " 与 " 活 " 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