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知识回顾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
5页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知识回顾学案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模块知识回顾学案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年级:姓名:- 3 -模块知识回顾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3.全球自然资源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跨区域调配资源有的资源便于移动,可以进行远距离输送;有的资源不具备流动性,需要进行加工转换,再向资源需求量大的地区输送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1)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2)在工业社会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3)在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趋于弱化5.按照成因,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6.环境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7.水污染分类:(1)按照人类活动方式,水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2)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8.生态破坏包括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1.我国的资源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2.我国耕地资源具有以下不足: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3.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4.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措施:(1)确保耕地数量;(2)提高耕地质量;(3)防止耕地污染;(4)提高耕种积极性;(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5.我国水资源概况:(1)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2)水污染问题严重;(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6.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1)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2)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3)水污染防治7.我国矿产资源概况:(1)种类多,储量丰富;(2)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3)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8.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1)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2)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3)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4)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5)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9.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陆架等地10.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保证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采取以下措施:(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3)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11.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带四个部分12.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输电、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2.国际减排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自然保护区概念: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4.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1)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2)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四类5.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级别不同,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又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四级6.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7.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8.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另一种是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9.根本原因: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10.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11.作为全球首部规范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12.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环境保护法规:(1)环境保护基本法;(2)环境保护单行法律;(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4)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5)环境保护标准13.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1)最高层次: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第二层次:“三同步”“三统一”环境保护战略方针3)第三层次:三大环境管理政策和八大环境管理制度14.贯彻三大环境管理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