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嵌入性与内生性缺陷【行业经济论文】.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558649
  • 上传时间:2017-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业经济论文-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嵌入性与内生性缺陷[摘要]根据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及相关嵌入性研究发现,集群的内生性嵌入是外生性嵌入的基础与竞争优势的源泉,外生性嵌入是保持与扩大竞争优势的方式与手段我国在利用 FDI 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外生性产业集群,正是由于缺乏内生性嵌入而难以形成本地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陷入“OEM 锁定”而难以自拔 [关键词]产业集群的外生性;内生性嵌入;外生性嵌入;内生性嵌入缺陷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外生性 (一)FDI 与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关文献回顾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最初源自于发达国家的地区实践和当时相对封闭的经济系统,虽然许多发达国家的典型产业集群云集着众多来自其它国家的跨国公司,但研究者们更多地强调地方发展的内生性资源和能力,对 FDI 的关注较少因此,在为数不多的研究 FDI 与产业集群形成的国外文献中,对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主要基于内生的观点,即在国内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探讨内生产业集群对外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引致作用Head、Ries 和 Swenson 在研究日本制造业在美国投资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对日本投资选址起主要作用的是美国既有的产业集聚效应,指出日本投资的区位显着受到美国产业簇群定位的影响,美国产业内和产业簇群的市场关联和技术外溢对投资区位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而且美国垂直产业关联对日本公司区位选择的吸引力很强。

      Guimaraer 等人对集聚在葡萄牙的 FDI 定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集聚经济是影响 FDI投资的决定性定位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形成的内生性,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外力的作用,即 FDI 的作用,如波特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总是倾向于能够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地区,先投资的外国企业对后来的企业具有示范性,加上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有鼓励性政策,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方先后出现了不同产业的集群Head&Ries 对中国 1984-1999年引进 FDI 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现有工业规模和利用外资水平对 FDI 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集群研究进行跟踪,在国内众多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中有一部分与 FDI 相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如下两个方面: 1.指出 FDI 是导致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魏后凯、徐康宁、梁琦等人从 FDI 区位选择的角度,指出某些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因素导致 FDI 流入并形成地区集聚我国学者朱华晟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及全球联系一直受到关注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受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深刻,尤其是对后者的技术依赖性增强。

      茹玉骢指出是跨国公司垂直型的 FDI 导致了我国 FDI 产业集聚的形成王剑以江苏省 FDI 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分析 FDI 集聚过程的空间演化模式,得出如下结论:传统行业由最初的集聚逐渐向扩散演化,而新兴行业则由最初的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演化刘义圣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类:内生式传统产业集群、外生式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指出外生式产业集群是 FDI与当地的区位优势结合形成的以外商投资为主的产业集群李锋从实证的角度对江苏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江苏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是 FDI 推动型集聚,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生产对集聚网络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郑胜利通过台商在大陆投资特征的分析,指出台商目前已在大陆形成地域集聚,但与当地企业缺乏密切合作,根植性不足,对当地的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作用不明显他在后来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外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国内的区位优势与FDI 链合的结果黄德春指出,在开放型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会影响技术型集群的知识辐射、生产型集群的集群结构,并成为市场型集群的枢纽开放型集群的形成会给地方性企业提供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形成大量的地方性企业。

      2.认为产业集群或集群因素形成了吸引 FDI 的特殊区位优势,促进了 FDI的流入毛新雅通过对长江三角洲 16 城市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状况已成为影响 FDI 在这一地区进行区位决策的最重要因素贺灿飞用与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有关的变量来解释我国 207 个地级以上城市间实际利用 FDI 和协议FDI 的分布,验证了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对 FDI 的重要作用王焕祥以 FDI 双集中为背景,提出并论证了东道国吸引 FDI 的二重优势,即基础性优势和集聚性优势随着各国吸引 FDI 的竞争日趋加剧,基础性优势吸引 FDI 的竞争力不断弱化,而集聚性优势吸引 FDI 的竞争力日益强化祖强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 FDI 纷纷投向中国,跨国公司的 FDI 对我国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部分学者将上述两种观点进行折衷,指出我国 FDI与产业集聚的关系,首先是因优惠政策、市场、资源等因素导致 FDI 流入,在路径依赖以及循环累积作用下形成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又成为进一步吸引FDI 流人的区位优势如李锋指出 FDI 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区产业结构,增强了区域的整体福利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区域产业集聚。

      而产业集聚的经济因素降低了商务成本,从而增强了区位的引资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外生性,而我国外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利用外资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区位优势,如东南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等,吸引了大量 FDI 进入我国由于历史与偶然因素使 FDI 驻留于某一地区,在循环累积作用下开始形成产业集群,并引致本地与外资企业加入,导致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效应的示范与带动下,更多的 FDI 进入,从而使集群效应成为吸引 FDI 的区位优势因此,我国的外资利用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已进入良性循环:区位优势——FDI 进人——形成集群效应——区位优势增加——更多 FDI 进入——形成更大规模的集群效应 (二)FDI 与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我国加工制造业利用 FDI 数量最多,相应地外生性产业集群也更多地体现在第二产业中随着近年加工制造业向沿海地区的集中,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区和若干制造业带由表 1 数据可知,我国各地工业增加值与 FDI 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利用 FDI 多的地区,相应的工业增加值也高。

      注:①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②FDI 实际利用额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广西、云南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 7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长江三角洲(苏浙沪)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三大经济核心区,随着 FDI 在这些地域内的集聚,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长三角制造业带、珠三角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和辽中南(沈大)制造业带这些制造业带,由最初的简单聚合到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后,由于集聚体内企业之间不断发生联系,已经开始由集聚向集群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化趋势 2.FDI 区域分布与各地产业集群数量分布呈现一致性根据表 2 数据,2004 年我国东部 lO 省市(不包括海南省)利用 FDI 实际额共计 46 714 984 万美元,占全国 FDI 利用实际额的比重高达 83.11%2005 年我国 25 个省(市、区)的产业集群数共计 748 个,而东部 10 省市的产业集群数为 569 个,占 25 省(市、区)集群总数的 76.07%,产业集群数排名第一至第五的省份均在东部。

      通过FDI 利用额与产业集群数量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即FDI 利用多的地区,产业集群的数量也位于全国前列,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与 FDI 的区位分布存在高度的相关性,FDI 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二、产业集群的嵌入性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与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网络组织,它兼有企业与市场的某些特征,是建立在网络中各种中间组织的地理接近、相互依赖、持续交互作用以及产业组织间柔性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具有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的生产网络、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 嵌入性的概念是新经济社会学在具体阐述其观点时用到的三个概念之一,即嵌入性、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最早形成于美籍匈牙利学者波兰尼的思想中嵌入性一词的普遍应用归功于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工作西方产业集群网络的嵌入性研究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实践,经历了由内生到外生,由本地化联系到全球性联系的过程该研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内生的本地化基础与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全球经济网络的联系因而产业集群的嵌入性可分为本地化嵌入与全球性嵌入。

      前者指集群区域内部的企业之间、企业同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的网络联系;后者指集群中的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同区域外部成员之间的网络联系本地化嵌入即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和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单个行动者的经济行动是嵌入他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之中(关系性嵌入),即集群成员间的互动联系;行为者所在的网络又是与其它社会网络相联系的,并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网络结构(结构性嵌入),即集群受其所处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全球性嵌入主要是指集群对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 Chain,简称 GVC)的嵌入   产业集群的嵌入性研究之所以会经历由本地化嵌入到全球性嵌入,原因在于一些过于强调本地化嵌入的集群,由于嵌入性依赖,导致“锁定效应”,致使集群走向衰落或解体在相对较早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的大量研究文献中,强调本地化嵌入的重要性,认为集群本地企业间网络、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的网络联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这些研究都往往忽视过密、过强的集群本地化联系可能导致集群创新能力的退化和竞争力的下降。

      因为过度嵌入会导致集群的“锁定效应”,即集群网络互动模式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弱化或丧失问题集群对本地特定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完美适应将削弱本地经济的外部适应性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便可能因资产高度专用性所带来的高转换成本,放弃进行内在调整的努力,转而沿着既有路径演变甚至衰落 为弥补本地化的区域研究范式的不足,一些学者开始从集群与外部联系的角度探讨促进集群稳定发展的路径格兰诺维特于 1973 年发表《弱关系的强力量》一文,将行为者的网络关系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互动频率高、相互间感情投入多、亲密程度高和互惠互利多的互动交往关系;弱关系是指偶尔联系的互动频率低的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及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强关系是集群交易治理的重要机制,它可以增进集群内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提高集群内信息的共享与创新效率但集群的弱关系可以使集群规模增大,信息量增多,信息的重复性降低强关系网络适合显性知识的传递,而弱关系网络适合隐性知识的传递随着全球化中不确定性的提高,隐性知识对集群的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弱关系可能给行动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使具有弱关系的集群由于具有更多与外界的联系而使集群更稳定,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发展的机会。

      Burt 于 1992 年提出结构洞理论,从网络整体结构性特征来探讨网络关系的多余程度以及网络关系的位置对于行动者资源的影响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接触间的非多余的关系行动者所拥有网络的结构洞越多,则行动者所可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