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doc
25页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针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学习要求包含知识内容与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是“内容标准”的具体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包含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按从低到高分水平层次界定,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教学建议的实施主体是教师,而培养对象是学生,实施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开发等;教师教学遵循的原则主要是:基础性、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可行性;编写教学建议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学成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基本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包括基本技能),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课程目标具体表述如下:1.知识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具体学习要求了解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理解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2.过程方法与要求过程方法具体要求获取和运用信息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能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发现和探讨问题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描述和阐释事物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3.情感目标与要求情感目标具体测试要求认同完成由“知”到“信”的转化在学习中表现为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并进行价值判断等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观念等在学习中表现为能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能做到举一反三、知行统一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同时综合地予以实施,尤其是体验性目标必须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予以实现必 修 模 块地理1本模块主要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个部分必修模块“地理1”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形成基本地理思维,养成地理基本素养,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培养科学宇宙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1.地球在宇宙中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宇宙中的天体及其类别通过一些天体的照片、视频或天文观察,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这些天体及其类别理解天体系统及其不同级别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结合天体系统图及其有关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2.让学生填绘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运用太阳系模式图与八大行星的结构、运动特征图表,通过活动探究、比较分析,确认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运用日地距离、地球质量与体积以及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有关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的行星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从适宜的温度、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三大生命存在要素,运用合作探究或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上适宜于生命生存与繁衍的条件和原因 。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信息,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地外文明的兴趣2.引导学生在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及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中达成目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图材料或媒体演示,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其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学生阅读地理图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引导学生结合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和太阳活动的图片,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主要活动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结合图文、案例材料,运用活动探究方式,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2.学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等方面的影响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引导学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既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2.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地理图像,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达到目标3.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的模拟演示,解释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运用昼夜半球图等相关的图像,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3.运用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联系实际进行时区与区时换算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1.运用媒体演示或图示方法,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引导学生建构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2.指导学生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的思维能力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的形成原因1.通过多媒体演示、观测实验、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及四季的变化现象2.通过读图思考,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在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共同作用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产生的形成原因。
3.结合光照图,指导学生学会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指导学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剖面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2.结合地理图像、采用启发式教学或自学等教学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分界面3.运用比较法概括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主要特点了解岩石圈的组成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图像,获取信息或通过绘图引导学生掌握岩石圈的范围及其组成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相互关系的信息2.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分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点3.联系实例和学生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环境观指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物质处于不断运动和循环及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中,领悟人类与环境要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归纳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加以说明1.通过展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启发学生理解归纳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各环节所表示的地理意义2.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示意图,并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内外力作用的区别能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主要原因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迁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结合实例及相关的图像简要了解大气的组成2.通过实际案例引入课题,利用板图或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比较归纳三种辐射的概念3.运用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不同特点,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4.利用教材活动题以及具体实例加深对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的理解学生能根据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1.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3.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交流对热力环流的理解掌握风的形成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速的方法1.利用示意图,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并让学生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摩擦力与风向的关系2.指导学生在等压线图上正确判断风向和风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1.设计两种问题情景(地球均质与不自转,均质与自转),让学生探讨由单圈环流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采用板画(动画)和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3.通过作业,引导学生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1.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海陆分布对风带、气压带的影响2.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北半球不同季节的气压中心分布状况3.利用教材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状况及本地的季风现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能应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现象和原因1.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气候的形成和特点2.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或练习,引导学生探讨地面状况对气候特殊现象的影响3.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锋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征利用示意图启发学生分析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及锋面天气的一般特征掌握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1.利用板图和动画,引导学生理解锋的类型和天气过程2.展示示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