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探究.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116521905
  • 上传时间:2019-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GLNSST知识生产模式的探究   摘 要: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20世纪初,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转变,知识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GLNSST在《知识的新生产》一书中提出了异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1的模式2,并在7年后发表《再看科学》,使其知识生产模式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模式2的特点有应用的语境、跨学科的语境、异质性、自反性和观点多样等模式2将知识生产置于社会的语境中,填补了社会和科学、学院科学和应用科学分离的鸿沟,使得政府、科研、学校等机构形成一个网络并发挥最大功能,模式2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后学院科学;模式1;模式2      Abstract: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issues in the debat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with the turn from academic science to post-academic science,there was a change of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group,GLNSST,brought forth Mode 2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Mode 1 in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and seven years later,Mode 2 was perfected further in Re-Thinking Scienc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de 2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context of application,trans-disciplinary context,heterogeneity of sites and practitioners,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reflexivity,and various considerations. It takes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to the context of society,which fills up the gap between society and science,academy science and applied science,thus promotes the government,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universities,etc. to form a net so that they can play their maximal functions. In a word,Mode 2 is significant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knowledge production;post-academic science;Mode 1;Mode 2     一、新知识生产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科学组织、管理和实施方式、认知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研究和工业试验室等)都发生了变化,每个层次以及其他社会环节相关方面,科学都得到了重新的定义,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齐曼称之为在科学世界里发生了“一场悄然的革命”[1]83,出现了与发展了200年左右的学院科学相区别的后学院科学。

        学院科学是个与应用科学相对的概念,这与默顿将科学与技术严格区分有关学院科学首先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和德国,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科学研究,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大量的学院设置中可以找到默顿认为学院科学由“默顿规范”亦“科学的精神气质”所统摄第一,从学院科学中科学研究者看,他们是“所有赞同理性和客观性的某种普遍原理的人,他们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信赖感,能够为了追求真理和人类利益而相互信任地一起工作”[1]37 ;第二,“从社会学角度看,学院科学作为整体是一种建制本质上他是严重依赖于个人信任和机构信任的既定关系的一种社会秩序”[1]39,学院科学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组织对他们进行控制,没有被正式地系统化学院科学最好被看作一种文化,而非是有组织的机构,其得益于私人的资助   20世纪中期,随着二战后世界政局的改变,经济危机出现,大科学时代到来(大科学具有大规模、高投人、组织复杂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点),科学的生产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学院科学正让位于后学院科学科学已成为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复杂体系,科学工作者分布在这个体系的高度职业化的位置上,从事着外行难于理解的知识生产。

      在这里,科学工作者领取薪俸,从事着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因此,原来的业余爱好者就难有立锥之地,科学成了一种高度建制化的行业,也成了科学家的一种谋生手段后学院科学是对紧迫的实际问题的无数及时解决的结果;是权宜之计的产物,而不是设计的结果然而它建立了一种或多或少连贯的文化,不是因为它被规划成这样,而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自组织社会系统,它机会主义般地适应变化着的环境[1]83齐曼认为,后学院科学并不像许多科学家仍期望的那样,只是短暂地偏离我们熟知的科学前进的轨道它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一种新模式,“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是对直接实际问题的无数即时解决的结果      二、新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点   1.新模式的提出   齐曼意识到了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过渡时期的混乱情境,但是“不太愿意推测从目前的混乱中最后会浮现出什么但是现在有六个著名的科学学家——让我简称其为GLNSST小组——对科学的未来大胆地提出了一些可信的预测”[2]这个可信的预测就是知识生产方式的“模式2”   1994年GLNSST(注:GLNSST指Michael Gibbons,Camille Limoges,Helga Nowotny,Simon Schwartzman,Peter Scott,Martin Trow这六个著名的科学学家合著了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一书,在书中提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故把此六人合称为“GLNSST”。

      )发表了《知识的新生产》(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后文简称为NPK)一书,说“大量的现象表明科学生产的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在这本书中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些趋势,他们不是单独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以一种知识生产的模式”[3]1他们预言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1”相区别的“模式2”模式1和模式2代表了学院科学和后学院科学中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   2.新旧模式的比较   模式1 是指经典科学的牛顿模型模式1中“科学”与“研究”同义,学院科学研究的是纯科学获得知识的普遍的方法论用来确定所有研究者的活动,在有组织的安排下工作,很多研究者与制度条件和学术规则的认知结构没有关系,他们受到的是默顿规范的约束,即默顿于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的“默顿规范”或“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公有主义、普遍主义、非谋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科学是“非常理性的”和“现代的”,并且只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西方社会有关,与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有关,把解决问题的技术看作是全社会通用的[4]   GLNSST称作的模式2与在学院科学语境中的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同,学术活动以知识生产的方式发生转化。

      模式2中知识是在更广的跨学科和社会经济语境中创造,最初发生在本地社会网络中;它是应用推动机制,解决问题是与成果的某些特定应用有关;问题解决的细节没有通过非组织化的媒体公开而成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应用得以传播;它的地方性和组织性都是暂时的,研究团体聚集—解散—分散到其他地方;模式2,科学项目可以在很多不同背景中进行,知识生产可以同时在大学、公共机构、研究中心和工业实验室,都由电子交流媒介所连接这些就是模式2的特点:网络化、应用化、公开化、非组织化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过模式1和模式2特征的对比,有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模式2(见表1)      对比说明:①模式1中科学问题是由学院团体的喜好所决定的,模式2中与应用的各种语境相关,是根据社会用途的需要决定,“知识只有在各种行为者的喜好都考虑到时才能生产”[3]4;②模式1中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是依赖科学的学科资源,在模式2中他们重视在跨学科背景下各种能力和知识的结合,从而学科不再是“科学家必需的归属”[3]30;③模式2中实践者的经验和场所(非学院机构、政府的部门、咨询公司等)不同于模式1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模式2中社会的组织愿意在平等和暂时的情况下出现在非正式的交流网络中,而在模式1中出现在更加同质和制度化的组织中工作;④与模式1的相对自治相反,模式2被赋予更强的社会责任,渗透在从部门设定到研究结果发布的整个过程,并在兴趣组织的代表和研究者的密切联系中很好地管理自己。

      要求所有参与者能够有对社会和人类贡献的意识,远不只是技术上的考虑,而在模式1中则仅要是技术上的考虑;⑤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模式1是群体观点,模式2增加了智力、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种因素   从而,模式2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是知识的社会传播的一个例子模式2并不是排挤和替代模式1,而是对它进行补充这些变化不仅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也在人类学中出现[3]3正如GLNSST小组所概括的那样,模式2即使不完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在科学世界范围内超越模式1   3.新模式的不足和发展   在NPK出版之前,虽然已经有对知识生产条件的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经典自治的科学是有偏见存在的,自治总是相对的,科学家们焦虑于自己在社会地位中的判定标准但是NPK是第一个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一个系统地对后学院科学中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政策性理由作详细的描述和标准化表述的著作   但是,GLNSST的模式2也是存在不足的首先,NPK中缺乏详尽的现实证据,对历史的考察缺乏全面性,看到了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但是在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上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异其次,NPK表述了模式2的5个特点,并与模式1做了清晰的划分和比较,值得追究和质疑。

      Benoit Godin认为这5个特点中只有两个是它所特有的,即异质性和更多的社会复杂性[5]他承认当今新的研究体系与70年前比确实是异质的,但GLNSST对于模式1中学术研究的异质性本身没有任何说明,他为1945年前研究真的是自治而惊讶,他认为那时科学家也不得不筹集资金模式1也是异质的,只不过模式2具有更宽的异质性范围他还反对GLNSST把模式1界定为群体观的特点,他认为模式1也有各个研究者的凸现,当每位研究者提交资金申请时,不是事实而是言辞:“成功获得研究资金依赖于满足了科学外的标准的复杂体,关系到社会优先权、适当性和责任感”[3]145最后,NPK的模式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考察知识的传播,从而社会和科学有更多的融合,但是缺乏社会动力学的方法论,社会动力仿佛被看作是未加工而被给予的Terry Shinn就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批评,他说:“NPK几乎没有提及科学和技术的进化问题、科学和技术与企业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问题然而,它提供了关于科学从哪儿而来的很多预设暗示以及它将往哪儿发展没有问题,却有很多答案……几乎没有具体的证据来证明他的宣称,并且没有为未来经验的、历史的或社会学的工作制定规定……在书中,材料选择的维度上是十分小心控制的,定义了广泛普遍化力量的限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