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列宁的贡献.docx
13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列宁的贡献 摘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初矛盾是生产者的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市场;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在近几十年间,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一直未得到充分肯定然而,以下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例外,如俄罗斯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和着作,尤其是用英文撰写的《列宁-重新启动》一书,此外还有列宁主义政党代表人物的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这些内容几乎就是全部了中国和越南也属于这种例外,但遗憾的是,本文作者不懂这两国语言,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很少被参考但总而言之,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列宁青年时代完成的第一本着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后来研究资本主义起源的经典着作该书致力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问题,指出当时俄国社会十分落后经济上有着浓厚的封建残余,陈旧的社会结构中还渗透着农奴制和阶级不平等的痕迹,君主专制、政治独裁、文化落后,只有1%的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超过80%的人甚至不能读写算列宁这项研究旨在说明,即使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没有背离《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现在有很多人武断地认为,卡尔-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只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阐发的确不能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完全是与《资本论》一致的,这一点列宁在自己青年时代的早期着作中就已经考虑到了(尽管还不够充分)但最主要的是,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马克思所指明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而揭露和剖析资本主义的具体斗争实践经验又使这些理论和方法得到巩固这些斗争经验丝毫不逊色于统计学的分析(顺便说一句,在撰写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着作之前,列宁曾认真研读过这些统计资料,对黑格尔的着作也有过细致研究)所有这些都使得列宁有可能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作出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概括,虽然这些理论概括至今仍不为世界各国和俄罗斯的许多左翼理论家所知,甚至还被大多数熟悉列宁的学者所批评。
一、商品生产理论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而正是在这其中蕴含着作为理论家和政治家的列宁所得出的那些关涉俄国命运的重要结论,以及为什么会得出这些结论的关键点在本文中,我将仅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加以论述 第一,商品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关系体系,这一生产关系体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都有其起点和终点由此不仅可以得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必然消亡的结论,而且还会得出一系列其他重要推论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真正历史发展源于小商品生产商品不仅是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普遍的和最简单的形式,而且是资本历史起源的源头抽象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这样的论述,而列宁则将这些论述变成了建立在丰富素材基础上的雄辩结论这个结论虽然是年轻的研究者列宁在19世纪末做出来的,但在当代俄罗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在对最新实施的一些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时又能够重新得到验证这个结论揭示出商品生产无时无刻不在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而在其内部孕育资本主义的那种社会(可以是封建社会,也可以是萌芽的社会主义制度)状况可能与资本主义的产生相对立,一旦这种对立减弱,商品生产就会在一端创造出资本,另一端则内生出雇佣劳动。
当然,这个结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继续提出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这个结论主要是从《资本论》中得到的但是,我还要再强调的是,列宁提出了另一个侧重点,正是这一点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也许是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激烈批评,即资本起源的逻辑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真实的历史因此,商品生产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系,资本主义的产生即源于此,这种生产关系体系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今后还将继续存在于现实之中 第二,作为资本主义起点的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社会经济关系系统商品生产理论的两方面内容都强调商品经济是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中立的协调和核算费用的经济机制,同时也都强调商品生产,而不是其交换形式(市场)虽然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今却很少被强调它们就像列宁在商品生产理论领域的所有基本观点一样潜在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得到体现,但列宁通过对丰富的实际材料的分析使之得到进一步展开和充分揭示 在得出关于商品关系和小商品生产主体的社会性质的基本结论后,列宁才能对小资产阶级的性质进行分析,才能弄清楚,小资产阶级并不是抽象的社会中立的"中产阶级";,并不能保障制度稳定,它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双重性的特点源于其内部矛盾:一方面,小资产阶级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潜在的雇佣工人,所以在阶级斗争中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盟友;另一方面,小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他们在客观上努力追求财富,并转变为资产阶级,因此可能成为资本的盟友。
上述关于商品经济性质原理第二部分,即对生产的强调,对如何阐释这种生产关系系统的本质,作出了清晰的回答列宁将其概括为各个生产者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的矛盾 我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和他之前的着作中,详细充分地揭示了作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基础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此外,他发现只有私人劳动的产品才能成为商品,在价值形态的章节中,他指出了隐藏在生产关系的物质性存在商品背后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性,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普遍特征是忽视(大多数还继续忽视)列宁在商品生产理论领域的着作 同时,列宁对这一理论的贡献还在于他指出了商品生产的深层原理,商品生产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历史和逻辑辩证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的问题和后果 生产者的独立性是劳动的私人性质的基础,而劳动的社会分工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的基础,这几乎是最主要的内容, 也是最基本的理论但是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理论基础必将消失,对它的否定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讨对资本主义制度界限的超越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列宁认为,商品生产关系系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初的起点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列宁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的论述上比马克思更深入一步,那就是关于发展资本自我否定基础的问题。
这不仅包括生产的发展、资本积聚和集中程度的提高,而且还包括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两者都是资本的产物,是对资本自身前提性基础的否定列宁在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法,以及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的相关着作中,全面地分析了社会化范畴列宁指出,社会化不应归结为生产的集中化和专业化,而应包括深化社会劳动分工和消除生产者独立性的各方面内容的总和社会化不仅使相互依赖性增强,而且促进由于技术和/或经济条件而必然要进行的合作等,社会化不仅影响了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影响生产过程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 在一定阶段,生产社会化在量上的增长产生了质的飞跃(仍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内),即对商品生产的前提基础和商品生产独立性的颠覆列宁正是以这种方式在理论上定义资本主义新阶段的起点,即帝国主义的起点正是这一起点标志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衰落";阶段的本质特征而正是资本主义推动的社会化进程导致了这个结果(下面我们还会阐述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尽管我在列宁的着作中没有直接看到,但是从他对商品生产的分析中能够显而易见地得出的结论,即对劳动价值论的辩证解读目前,在西方,对劳动价值论的非辩证解释占主导地位拥趸们建立了各种价值计算模型,并几乎将其作为主要的"转化问题";进行分析(成本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或所谓的《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的矛盾问题)。
现在看来,只有在后苏联、中国,可能也包括日本,有一些《资本论》权威专家们能够对劳动价值论进行真实辩证的阐释与此同时,认为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范畴,而不是某种财富的普遍形式的观点,决定了将价值的实质理解为抽象劳动,理解为只适用于商品生产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劳动,也就是处于既有劳动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又有各自独立的生产者的客观条件下的劳动,而不只是"笼统的劳动";因此,根本不可能以工作小时数,或别的什么来计算价值,因为能够量化的只有各种各样的价格 我认为,这是对《资本论》1的正确理解,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使这一论点得到进一步证明 我要再次强调,列宁关于商品生产性质的这些论点(在上面我只是简单介绍了)现在仍鲜为人知或被忽视2偶尔提到几次,也是遭到批驳(有几次是本人与俄罗斯和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者的辩论)这些观点极少有人认可,而引用的次数也是个位数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市场";只是历史上特定商品生产关系系统的一种形式,其客观基础是各个生产者的独立性和劳动的社会分工因此, 当这种生产关系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因时因地而论)属于进步的,就能够也应该在那种条件下(那时那地)存在并得到发展。
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已经阻碍进步了,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它就可以也必须消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承认这一点(是否主动或被动地不承认在此情况下已无关紧要)都让左翼理论家付出不小的代价 因此,我不仅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学家进行批评,还要发展列宁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列宁商品生产理论是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和社会化发展的时代相适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没有超越马克思,甚至在某些方面他"没有达到";马克思的水平,也许仅仅是因为在他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况下这些问题并不是最紧迫的这个问题涉及在"普遍劳动";发展的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在生产文化现象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表达不一定最准确,却容易被接受,如知识、信息)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命运问题列宁和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亲眼见证这一领域的进步,但是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中预见了它们的发展列宁却并不知道有这些手稿,他本人也没有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然而,这里使用列宁的方法却可以使我们得出许多非常重要的结论我只指出一点:普遍(创造性)劳动既否定了生产者的独立性(劳动的私人性质),也否定了其社会化(劳动分工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劳动从产生以来,天生就一直是独特个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非社会化的),同时又是普遍的,因与世界所有文化遗产和文化主体的直接合作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可能是,也确实不是独立的)。
但是在本文中我不会具体阐述这一问题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和逻辑的辩证法 本小节将相对较简短并不是因为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不值得详细分析,而是因为这一贡献相对比较着名(首先是在我国)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浪潮中,对这一贡献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大多数学者都将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贡献完全归功于其早期论述俄国的着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列宁主义最有意义的着作之一,也许是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着作(除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着作),但绝不是唯一除此之外,列宁有很多关于俄国农业问题的着作,也有关于美国和德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和普鲁士的方式)和关于苏联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背景下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文章,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成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