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之“雁”作文1200字.docx
1页古诗词之“雁”作文1200字雁,又叫鸿、鸿雁,俗称大雁羽毛呈紫褐色,群居在水边,飞翔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雁阵飞过的景象大雁被人们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雁有一项“特异功能”——替人捎信源自一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拘押在北海牧羊;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此后汉使得知苏武的真实情况,也编了谎言,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着一封帛书,说苏武在某大泽中;匈奴只得将苏武放回这就是“雁足传书”后来人们常用“鸿雁”“来鸿”“鱼雁”等指代书信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泛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不由得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劳烦你们飞到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詩句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鸿雁的传说表达了心中的相思之苦。
雁总是结队迁徙,但途中经常会有个别雁因受到猎人射击而掉队,成为孤雁孤雁”“孤鸿”“断鸿”便成为孤寂、孤傲的代名词如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孤雁不饮不啄,执着一念,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悲壮中透露出一份热烈,一份执着,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透露出词人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心境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早行的景色让诗人想起了昨晚的梦境:长安春光明媚,池塘水暖,成群的野鸭、大雁在塘中自得其乐诗人以乐景衬悲情,梦境和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大雁远离人群,它们在高空列队飞行,日夜兼程,已很辛苦;再加上叫声悲哀,传播很远,这就给人留下了悲哀的印象人们常以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连迁移他乡的人家也叫“雁户”如《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看到使臣的到来,都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
后来便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的百姓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生活南来北往的大雁们,哪里会知道,自己在高空飞行,竟会在诗人的心底投下这么浓郁的忧愁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