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虫的为害与防治.docx
5页粘虫的为害与防治一、粘虫的学名和分类学名:粘虫 Mythimna seperat(a Walker,1865)分类:昆虫纲 Insect 鳞翅目 Lepidotera夜蛾科 Noctuidae二、粘虫的识别特征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虹吸式口器,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 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前翅前缘附近由外向内有两个浅黄色圆斑,两圆斑界 限不显著,外侧的圆斑较大,其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前翅由顶角至后缘 1/3处延伸的有一条斜行暗色条纹,自前缘1/4处至后缘1/3 处有多个黑点排列成的弧线; 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变为淡灰褐色雄蛾稍小,其尾端向后挤压可伸出一对鳃盖型抱 握器,抱握器顶端有一长刺雌蛾腹部末端有一尖形产卵器成虫形态见下图1图 1:粘虫成虫形态图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卵的形态见下图2(2 号为粘虫卵)JS ••融-沖边、•-图 2:粘虫生活史中各虫态形态图老熟幼虫体长38mm左右头整体为红褐色,头上有大面积深橙褐色网纹,额扁,头部沿 蜕裂线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体色由淡绿至浓黑,不同生长条件下体色差异较大在大 发生时幼虫色较深,背面常呈黑色;幼虫腹面污黄色,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 色,其边缘有细黑线,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 白色。
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条纹,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幼虫图片见下图3图4图 3 :粘虫幼虫形态图图 4 :粘虫幼虫形态图蛹长约19mm;被蛹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中间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尾端有一粗大的刺,刺的两旁各着生有短而弯的细刺两对蛹形态见图2(5 号6 号为粘虫蛹) 黑化型:黑化分两种,一种粘虫黑化是指,粘虫幼虫在高密度聚集的情况下会出现黑化,但 这种幼虫的黑化并不会改变成虫的形态特征,也不会导致成虫黑化,而当密度条件改变时,幼 虫的黑化现象就会消失,另一种黑化是指粘虫的基因型发生变化,这种黑化可以遗传,幼虫 和成虫都有黑化的现象但由于黑化型成虫覆盖着一层浓黑色的鳞片或绒毛(黑化),故使整个虫体的外观为黑褐色,黑 化成虫的头部均呈黑褐色,触角除了基部为灰白色(与正常型相同)外,其他部分已完全黑化 黑化粘虫的卵与正常型的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群体饲养下,黑化型与正常型的 幼虫大小相似,但黑化型幼虫的体色较深、较黑三、粘虫的为害情况1.粘虫分布和为害作物种类:粘虫在我国南方北方普遍发生(除新疆未报道发现),分布范 围广;粘虫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 科 104 种 以上植物,危害的作物种类多食性杂,尤喜欢食用禾本科植物,是严重威胁我国玉米、小麦 和水稻三大主粮作物生产安全的重大生物灾害。
2.粘虫幼虫不同虫龄为害特点:粘虫幼虫畏光,其1、2 龄幼虫多在植株基部或叶背为害, 晴天/白昼潜伏在植株根处土缝中,傍晚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此时食量不高,1〜2龄幼 虫为害叶片造成孔洞但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粘虫等到3 龄后食量迅速增加,3 龄以上幼虫为害玉米叶片,被害叶片呈不规则的缺刻;5-6 龄进入暴食阶段,具有暴食性, 可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 90%左右,粘虫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全部吃完 仅留光杆,咬断麦穗、玉米穗;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为羽化做准备,粘虫对作物产生危害 的虫态为幼虫粘虫的成虫食蜜,不会对作物产生危害粘虫的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密度较 大,当幼虫发生量大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带来更多产量损失3. 粘虫的迁飞性:粘虫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和非迁飞性害虫相比,有迁飞习性的害虫 在面对不良环境如高温、缺乏食物时可以迁飞至别的地区,寻找更适宜的环境繁衍生存,因 此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大发生时为害更大粘虫每年发生世代数中国各地不一,从北至南世代数为:东北、内蒙古年生2-3 代,华北中 南部 3-4 代,江苏淮河流域 4-5 代,长江流域 5-6 代,华南 6-8 代,但粘虫在我国每年主要 有 4 次迁飞,形成 5 次发生区,先由南往北迁飞,再由北往南迁飞,其特征如下: 第 1 次迁飞在 3—4 月份,华南和江南第 1次发生区的越冬代虫源北迁迁入长江中下游平 原和黄淮平原冬麦区,即30°~35°N地区,形成第2次发生区的虫源。
第2次迁飞在5—6月份,江淮流域第2次发生区的1代成虫羽化后,继续北迁至39°N以 北各地形成第 3 次发生区,包括东三省、内蒙古东部、冀东冀北和晋中晋北等地,主要迁 入区在东北平原第 3 次迁飞在 7—8 月份,第 3 次发生区的2 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留在原地繁殖外, 大部分向南回迁到35°~39°N的海河平原和黄河下游平原,形成第4次发生区,3代粘虫在 这里繁殖危害秋熟作物第 4 次迁飞在 8—9 月份,第4次发生区的3 代成虫羽化后,绝大部分个体继续回迁到 30°N以南的江南稻区和华南稻区繁殖为害,形成第5次发生区,是9—10月间的主害虫源 发生区羽化产生的成虫分为留居型和迁飞型,留居型留在本地生殖,迁飞型迁出原发生区, 迁入新发生区繁衍后代(4次大规模迁飞中各世代发生区的迁飞型成虫仅做单程外向迁飞, 迁入新发生区繁殖后代,不返回原发生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和其他世代的粘虫相比, 1代粘虫(在江淮流域发生)危害程度较 重,是主害世代,但是自90年代以后, 1代粘虫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下降, 2、3代粘虫 的发生范围、危害程度加重,代替1代成为重发生世代:如2012年东北2代粘虫大爆发、 2002 年和 2012 年华北 3 代粘虫大爆发。
20世纪80年代前,粘虫为害的主要作物为小麦,但是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上升,成为 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粘虫危害玉米的面积和程度也逐渐增加,我国的玉米带为一个从东北 到西南的斜长形栽培带,而每年粘虫发生区与玉米栽培带有着很好的契合,导致了粘虫在这 片区域的大发生、东北和华北地区 2代和3代粘虫发生危害增大,玉米也成为当前粘虫危 害最严重的作物;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下降,特别是南方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 每年迁入到江淮流域的越冬代成虫数量下降, 因此, 1 代粘虫已不再是主害世代四、粘虫虫情调查: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其迁飞特性见前(粘虫的为害情况),在33°N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 能越冬;在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以幼虫和蛹在稻桩杂草、田地表土下等处越冬;在广东、 福建南部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粘虫属于完全变态: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 成虫产卵于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的叶尖、嫩叶、心叶皱缝间或干叶上,常使叶片纵卷,卵粒单 层排列成行成块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 粒,每雌一 生产卵 1000—2000 粒,粘虫卵特征见前卵期8-10 天粘虫幼虫分为1~6龄,幼虫的取食特点见前(粘虫的为害情况),3 龄后的幼虫有假死性, 受惊动迅速蜷缩坠地,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麦根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 初孵幼虫腹足未全发育,所以行走如尺蠖,随虫龄增加,幼虫体色和花纹会发生变化;老熟 幼虫在根际表土 1—3cm 做土室化蛹。
第一龄幼虫期 6-7 天;第二至五龄幼虫期各位 3 天左右; 第六龄幼虫期6-7天前蛹期约3天,蛹期约10 天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该虫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不再食用禾本 科叶片),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成虫有趋化性、趋光性,飞翔力强,常会 羽化后迁飞至新的发生地再繁殖后代成虫产卵前期约5 天;成虫寿命约12天 湿度温度对粘虫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影响很大,粘虫喜湿,生长发育的适宜相对湿度为 85% 左右,产卵的适宜相对湿度为 90%左右,湿度过低则幼虫存活率下降;同时粘虫对温度要求 较高,由上可知,粘虫在33°N以北地区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适宜该虫生活的温度为10-25°C, 产卵适温19-22C,气温低于15C或高于25C,产卵明显减少五、现有治理方法和防治效果:1. 糖醋液、性诱捕器和杀虫灯诱杀成虫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粘虫成虫羽化后,必须要补充营养,才能正常交配产 卵,因此成虫对糖醋液有较强趋性可以用糖醋液诱蛾也可以利用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用 性诱捕器和杀虫灯杀灭成虫效果:在成虫盛发始期尚未大量产卵之前,用糖醋液诱杀成虫,诱杀后成虫死亡率在95% 以上,杀虫效果明显。
且此操作成本低,是一种成效较好的防治手段,糖醋液诱杀成虫是田 间常用的粘虫防治措施性诱导器和杀虫灯也是田间常用的灭虫措施,效果较好2. 谷草把诱使成虫产卵 利用成虫喜欢在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叶鞘和干叶上产卵的习性,将谷草把、稻草把、玉米或 高粱叶把,分散插于田间,引诱成虫产卵,换下来的草把要带出田外烧掉效果: 同谷草把诱杀成虫,谷草把诱使成虫产卵,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并能明显降低 田间粘虫卵块密度,是一种成效较好的防治手段,谷草把诱使成虫产卵是田间常用的粘虫防 治措施3. 谷草把诱杀成虫:夏季用干谷草把,每天日出前用塑料袋或捕虫网套住草把震落于网内或 袋内,烧毁或深埋效果:单个草把能捕捉到的成虫数量多,雌蛾比例大,诱杀成蛾死亡率高,成本低,对环境 无污染,并能明显降低田间粘虫卵块密度,是一种成效较好的防治手段,谷草把诱杀成虫是 田间常用的粘虫防治措施3.化学防治在幼虫 3 龄前可选用如下药剂:可使用 4.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 氯虫苯甲酰胺、1.14% 甲维盐悬浮剂、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杀灭幼虫(建议多使用一些低毒农药如灭幼脲悬浮剂 和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等)。
效果:近年由于杀虫剂使用频率提升,田间粘虫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如敌敌畏和辛硫磷) 等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迅速,农民在施药的时候经常需要前后喷施两次甚至多次,在生产上 也出现了农民多次用药均难以有效防治粘虫的现象,这些杀虫剂对环境的毒害作用也很大 而一些低毒生物农药如灭幼脲、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药效好、 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拥有较好发展前景,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灭杀粘虫的活性比 很多的常用杀虫剂高很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活性是阿维菌素的 168 倍,是 高效氯氰菊酯的 65 倍,是辛硫磷的 9 倍左右而灭幼脲在粘虫低龄时的防效可高达96.19%, 保叶效果最高达95.10%(药后 17 d)4. 生物防治 利用玉米粘虫的主要天敌如步行甲、蛙类、寄生蜂、寄生蝇等防治,使用白僵菌、绿僵菌等 真菌防治,也可在田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粘虫,如稻田里养鸭(也可由此提升农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有机农业) 效果:和其他防治措施相比,生物防治效果好,还能提高粮食质量,使粮食生产向绿色、无 公害转变,形成生物链良性循环,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未来防治 病虫害的重要方向,如赤眼蜂:赤眼蜂可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减少玉米害虫蛀茎率30% 以上,从而减少产量损失。
用赤眼蜂防治害虫还可节约农民喷洒农药的用工和支出,降低对 环境的污染5. 农业防治 成虫喜在潮湿、作物生长茂密的地区产卵,因此田间杂草多的地块粘虫卵也多:在密植多肥、 灌溉条件好、生长繁茂的小麦、谷子、水稻田或荒草多的玉米、高粱地里,粘虫发生较多, 因此在作物出苗以后要及时对玉米田进行浅耕灭茬,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也需要中耕除草,以 去除杂草,破坏粘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源;同时也应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适时晒田,减少 粘虫为害;也可以把玉米秸秆翻于土下,以杀死潜伏在秆内的虫蛹;应合理轮作,不宜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