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学考试资料.docx
10页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① 时代有古今② 地方有南北③ 文词有雅俗探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① “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 义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 “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 "诂”是古今字③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 “训诂”一词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 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 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2) 与文字学的关系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3) 与音韵学的关系① 识假借 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 ③探义根,明孳乳4) 与语法学的关系① 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5) 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 识挖掘文意。
6) 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 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7) 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 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8) 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① 解释字词一一训诂的核心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② 解释文句 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探③阐明语法一一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串通句意时, 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余平生持论,读古书当通训诂,审词气,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通训诂者,前人所谓小学也审 词气者,今人所谓文法之学也——杨树达④ 阐明语源,探究得义之由⑤ 校正文字2、语言文字学家: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 守居士,湖北人氏师事章太炎、刘师培,培养出范文澜、杨伯峻、龙榆生、陆宗达、殷孟伦、程千 帆、潘重规、徐复等著名学者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由于他 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 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黄侃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杨树达: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长沙人著有《高等国文法》《词诠》、《积微 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等书除语言文字学外,杨树达对《汉书》用力极勤,成《汉书 窥管》 训诂学家:王念孙:(1744 -1832),清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生而清羸lei,故自号石臞qd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撰《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校正文字,阐明 古义,多所创见王引之(1766-1834)清训诂学家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 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第三讲1、训诂的作用1) 指导古文学习① 正确判断古词含义,避免以今律古②合理利用注释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 指导古文献整理① 训诂与辨伪、辑佚②训诂与翻译③训诂与注释④训诂与校勘⑤训诂与标点探2、校勘的方法有哪几种?谁在什么著作中提出的?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勘的方法分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以古 本和善本作为校勘的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本校法: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 的错误。
他校法: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 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理校法: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B古书的注解部分第四讲一一古注的发展一、古注的发展阶段:① 萌芽(先秦)② 兴盛(两汉)(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等(东汉)赵岐 《孟子章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③ 发展(魏晋南北朝)如:魏何晏《论语集解》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④ 高峰(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毛、礼、左)《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 守节注)⑤ 中落(宋元明)如:朱熹《四书集注》⑥ 复兴(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孙诒让《墨子 间诂》等探二、十三经注疏内容《尚书》 《周易》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旧题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孝经》《尔雅》《论语》《孟子》唐玄宗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东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第五讲 古注的体例1、古注体例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的概念(解释字句)探2、传注体——传、注、笺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传注体一一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常见的名称有“传” “注”、“笺”传 ①.传:zhudn,传述(转述;传授)以传述的方式阐明经义,故称传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② .秦汉之际的注释多称传,传是最早出现的注释体例《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丘明 《毛诗故训传》西汉・毛亨注——①注:灌注由于古书难懂,需要解释,如同水之注物,才能使难点消散② 东汉郑玄开始称注释为注,郑玄之后,注成为训释的通称《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东汉•郑玄 《文选注》唐・李善笺 ①笺:jidn,标记,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注释者对于前人传注的补充、说明、订正,都另行标明,不与前人传注相混杂,这种注释称为笺② 笺,始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毛诗笺》东汉・郑玄 探3、义疏体一一疏(正义)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 义疏体一一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 疏一一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经义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① 疏,疏通,疏导② 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解的一种方式③ 也叫“正义”,正义是解释经传以得出正确含义的意思④ 义疏有时简称“义”或“疏”。
《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五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左传)《孟子疏》 托名宋・孙奭探4、章句体——章句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章句体 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① 古人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经文大意,有的指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句② 有的在每章后附“章旨”,即本章题旨的意思,概括一章大意《楚辞章句》东汉・王逸《孟子章句》东汉・赵岐探5、集解体一一集解体的概念及代表性注疏集解体一一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一定的程序汇集一起,然后再加上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的按断, 阐明汇释者的见解① 解:解析② 汇集各家注释,附以己意的注释体例③ 也叫集注、集传、集释《论语集解》魏・何晏《诗集传》宋・朱熹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唐•颜师古《汉书注》(集23家注)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6、音义类一一《经典释文》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 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 即暗含着释义。
第六讲一一训释术语探1、释义术语:''曰、为、谓之”和''谓、言”的区别训释术语曰、为、谓之、之谓谓、言位置放在被释词的前面放在被释词的后面解释内容解释词义解释字词+句子作用有时说明词义间的差别有时对词义、句义作进一步的 阐发2、声训术语: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 义)① 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关系②放在被释词的后面探3、注音术——如字和破读•如字——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读本音,不须破读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 个字(词)要读本音读破、破读——①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②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即通过 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 义的字叫做“如字”;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4、校勘术一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多出来的字也叫“羡文”“衍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丢失的字也叫夺文、阙文倒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
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乙、乙正 错简,本指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后泛指古籍中文字颠倒错乱古籍以竹简按次序串联编成,因编绳断绝 等原因而产生错简,会使文意隔绝不通探5、其他术 一辞、词、语助;浑言、析言① 辞、词、语助一一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 词也称语助,语助辞等② 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 点;所谓“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之间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术语形式功用曰、为、谓之训释词句+术语+被释词释义谓、言被释词+术语+训释词句释义貌A,XX貌(也)解释形容词犹被释词+术语+训释词句释义辞A,XX辞(也)解释虚词之言、之为言被释词+术语+训释词句声训第七、八、九讲一一训诂方法1、形训——概念、运用形训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定义:以形索义法就是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理论依据: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分类:①象形字、指事字:用指明是像形、指事或说明象某某的方法说明字义② 会意字: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③ 形声字:用指明意符的方法,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