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先秦两汉羁縻考.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ZJ****1
  • 文档编号:46777413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先 秦 两 汉 羁 縻 考陈友冰所谓羁縻,是相对征伐而言,它是中国古代 中央政权对周边少数族政权所采取的以安抚、怀柔为主要手段的统治方略,即通过封官爵、 赐尊号,认可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下嫁公主、 输赐金帛、 保留其制度、 习俗等来换取对方对中央政权的尊从和依附,定期朝贡、 朝贺并纳入中国版图在中国古代史上,羁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中央政权对周边有效统治,避免民族 战争和社会动荡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制度萌生于先秦而确立于两汉一、 先秦时代羁縻方略的萌生和相关理论的初建羁縻方略的萌生,可以推溯到上古时代中原氏族的始祖黄帝据 《史记· 五帝纪》:神农氏后期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轩辕乃修德振兵,沾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度四方”,然后,与侵陵诸侯的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率诸侯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于是 “万国和畅,遂推轩辕氏为黄帝 ”①这里说到的 “修德振兵” 即是羁縻方略两种主要前提和条件,而“万国和畅” 、 推轩辕氏为天下共主则是羁縻方略的目的所在在此之后,尧征三苗亦恩威并施:“德威惟畏,德明惟明”,终使 “九黎宾服”②; 舜 “行厚德,远佞人” 至使 “蛮夷率服”③;禹 “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 荒服。

      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折枝渠,庾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感帝舜之德”④此时,以武力为后盾,以恩抚怀柔为主要手段的羁縻方略已见端倪至商汤时,更对 四方朝贡作出具体要求,形成制度商汤发布《四方献令》,令正东的 “九夷、 十蛮” 等国,正南的 “百氵 仆九菌” 等国,正西的 “贯胸、 漆齿” 等 国,各 “因其地势所有而献之”,以表示对中央政权的臣服和归附这种进贡只是象征性的:“必易得而不贵”,就近取之,不必 “献远方之物”⑤ 这种进贡方式成为后代处理中央与周边政权关系的一个基本模式西周时,周公作 《周礼》 曾构想出一副中央与周边关系的理想蓝图,即所 谓 “九服” 制:以周天子为中心,周围千里称为王畿,向外每扩展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侯、 甸、男、 采、 卫、 蛮、 夷、 镇、 藩九服这九服中,既包括中原诸侯,也有汉族以外的少数族乃至周边 政权也就是说,周天子对少数族,既视其为统治之下的子民,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戒备,这可 以说是羁縻制度的形象图解春秋时期诸侯并起,中央政权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弱,原来宾服的四夷对中央政权甚至汉民族的生存形成威胁在此背景下,诸 侯之中,谁能支持中央政权,抵御少数族的入侵,谁就能争得民心,从而取得对诸侯的支配权和领导权。

      管仲的 “尊王攘夷” 策略和齐桓公霸 主地位的确立就是一例周襄王八年(前644年),伊洛间的杨拒、 泉皋等戎族围攻周天子的京都洛邑,周向齐、 晋等大国告急桓公听从管3①②⑤《周书· 王会》 《尚书· 吕刑》 ③④ 《史记》 卷一 《五帝纪》;卷五 《秦本纪》;卷三九 《晋世家》 仲的建议,以 “尊王攘夷” 为号召,在葵丘大会诸侯,率兵击退伊洛之戎,捍卫了周室①在此前 后,又 “救晋公、 擒狄王、 败胡貉、 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 ”②齐桓公正是在抗击和安定周边少数族, 保卫中原华夏族既定疆界和生存权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得到了包括秦晋等大国的认可和尊 重,从而确立自己霸主地位也正是出于此种民族价值观,孔子认为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衤 任也”,“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③当然,要想安定周边、 平息 边患,也不是一味征伐所能奏效,所以继桓公为霸主的秦缪公、 晋文公等,皆将桓公 “不以兵车”而合诸侯的 “仁术” 扩展至四夷,改征伐为以武 备为后盾的恩抚此时虽未出现 “羁縻” 一词,但这种以武力为后盾,以恩抚怀柔为手段对付周边少数族政权的方略,同后世的羁縻制度已 无多大差别。

      二、 先秦时代羁縻方略的理论基础是儒家 “夷夏之辨” 的种族优越论和 “夷夏同风” 的大一统观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理论是针锋相对的,但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它就象南北两极一样,构成了支撑地球的中轴 “夷夏之辨” 产生的基础是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耕经济所创造的 物质文明,它集中反映了先秦汉民优越的种族观念但这种观念在其发展衍变过程中文化意 义逐渐代替物质生活成为判别和界定胡汉优劣的标志,作为先秦儒学伦理观的代表 《礼记》 就是从饮食习惯、 服饰起居来判定四夷的:“东方 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 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④这与孔子所说的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衤 任” 的评价标志完全相同后来孟子所说的 “吾 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⑤也是带着十分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正因为 “夷夏之辨” 主要是文化意义上的判别和界定,这就为与看似对立的 “夷夏同风” 大一统观设立了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因为不同种族间的肤色、 血统、 生活地域是很难改变的,而风俗、 习惯、 语言这些文化层面上的种族特征改变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文化在民族特征的诸多因素中是最活跃也最易变化的一个因素。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⑥,先秦时代也是如此,所谓 “夷狄行中国礼则中国之,中国行夷狄礼则夷狄之” 主要从文化上判定 “夷夏之辨”,这就为 “夷夏同风” 理论的确立作好了铺垫,也为统一中原的汉族和少数族统治都同时提供了合法性因为既然 “行中国礼则中国之”,作为天下共主的汉族统治者就应该 “德及鸟兽,教通四海”,使四夷宾服、 天下同风,而入主中原的异族君主也可以通过兴儒学、 行汉化使自己成为华夏文化的合法继承人,从而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那些被征服的汉族士大夫来说,也获得一种 “用夏变夷” 的心理满足,从而减弱对异族入主中原的敌视由此看来,“夷夏之辨” 和 “夷夏同风” 正是构成中国历代羁縻政策的两个相反又相承的理论依据从 “夷夏之辨” 出发,中央政权对周边少数族始终有种戒备心理、 防范意识,采用的方略是保持距离感的羁縻,而不是混同、 融合;从“夷夏同风” 出发,又要推恩于四海,把天下同风、 共沾王化作为圣王和有德之君的主要衡量标志,这样就不能征伐、 杀戮,而要施恩布惠,“务在羁縻” 。

      正是这两种相反相承的理论及其实践,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主体、 多元格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使得这个多至五十多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意识和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①② ③④ ⑤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篇《孟子· 滕文公》 《礼记· 王制》 《论语· 八佾》 《管子· 小臣》 《左传》 闵公十六年4牢固的凝聚力,而不至于分裂、 解体三、 两汉时代羁縻制度在不断的论辩和反复中得以确立和稳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经过近八年内战的刘邦终于统一了天下两年后,刘邦开始攘外,亲自率兵三十二万北击匈奴,结果被匈奴四 十万大军围于白登,历时七天七夜,最后还是用重金打通阏氏关节方得突围白登之败使刘邦 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对匈奴的方略由进击改为和亲,打算把自己唯一的女儿下嫁单于,因吕后日夜啼哭改以一宫女冒充代嫁,同时派关内 侯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高祖之后的孝惠、 吕后、 文、 景直至昭、 宣、 元、 成诸帝,一直都 奉行此羁縻方略不过两汉的羁縻方略同先秦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三个特点第一,羁縻方略在汉代的实施过程,是先执 两极而后得其中汉初的高祖、 孝惠、 吕后、 文、 景,对周边是 忍让乃至屈辱,以求安定,至武帝则另执一端,致力于武力征伐,自宣帝以后方以武力为后盾致力羁縻,但在执行过程中亦时有反复。

      刘邦在白登之围后所采之策是忍让求全的一例,刘邦死后,吕后、 孝惠处理与匈奴关系更 是屈辱以求安边孝惠帝三年,匈奴冒顿单于借刘邦新死致书吕后,戏之曰:“两主不乐,无以自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览书大怒,召 将相大臣,欲斩其使者,发兵击匈奴季布劝吕后息怒,想一想当年的白登之围结果吕后只 得含垢忍辱致信冒顿,说自己年老了,又不好看,单于如鳏居无欢,汉家愿献上青年女子①冒顿接信后,深悔孟浪,派使者前来道歉并献上 名马以求和亲文帝对南越王赵佗的忍让温慰也是一例早在吕后时,南粤王赵佗自加尊号 为南武帝,企图与汉政权并立并发兵攻长沙,占领数县吕后派隆虑侯周灶率兵征讨,结果大败,不得已而罢兵文帝即位后改为恩抚,将赵 佗在河北真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又将其从弟加官进爵,并致书赵佗,称自己是 “高皇帝 侧室之子”,久在外藩未能致书问候,并将当年攻伐之事说成是诸吕挑拨的结果,最后要求赵佗从长沙撤兵,以复两家通好赵佗感动之余, 自去帝号,向汉纳贡称臣汉仍以佗为南粤王,统领其地,正式确立南粤与汉的藩属关系② 这可以说是以忍让致羁縻的一个成功范例 但如前所述,汉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种优越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吾见以夏变夷,未见变于夷者也”③。

      而今,堂 堂的华夏君主却要对周边诸夷忍让甚至忍辱,以换取统治秩序的稳定,这在理智上必须接受, 但在情感上却不能接受,所以汉初的君臣在羁縻和亲的同时也在准备极端手段 — — — 以武力与 周边对抗,以达四海宾服这一终极目标吕后在卑词厚币以遗匈奴的同时,就征发长安六百 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修筑长城,历时三十四日而成,可见其决心文帝时,贾谊建议在边疆 多蓄粮食,做好反击匈奴的物质准备,同时又将多余物资馈赠匈奴边民,让其感激汉家恩德,倾 心内附,“与单于争其民”④景帝时晁错一方 面建议募民实边,同时主张卖爵换取粮食充实边塞,为抗击匈奴作好兵员和物资上的准备⑤ 经过吕后、 文、 景前后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武帝时,物质积累已很丰厚加之武帝为人 雄才大略,不甘心以子女玉帛以求和亲,于是从元光二年(前133年)发兵三十万在马邑伏击匈 奴单于起到征和四年(前89年)从轮台撤回戍卒止,四十多年间四面出击:“西荡河源,东澹海 氵 唇,北动幽崖,南耀朱垠” 征战的结果一方面是在西面将匈奴逐到漠北,打通了沟通欧亚 的西域之路,在南和西南将南粤和西南夷,在东 南将东瓯、 闽粤皆并入中国版图,为各民族聚居的中华帝国勾划出新的蓝图,但另一方面又造 成七十多年的积累消耗殆尽,“海内虚耗,人口减半” 。

      所以武帝晚年颇悔征伐之事,认为是 “朕之不明,是以扰劳天下”,封丞相田千秋 “为5· 先秦两汉羁縻考·①③ ④⑤《募民徙边疏》 、《论贵粟疏》 《陈政事疏》 《论语· 宪问》 ② 《汉书》 卷九四 《匈奴传》 上;卷九五 《南粤王传》 富民侯,以明休息”①汉代后来的君主,也多以此为鉴,在处理周边关系上,即使国力强盛,也是示武而不用武,多采羁縻之策刘秀建立 东汉政权后,又从反击匈奴和南征交趾开始,经明、 章、 和、 安诸帝,几乎又将西汉的先执两端、后得其中的历史进程重复了一遍,而羁縻制度正是在这历史的螺旋中得以确立和巩固下 来第二,怀柔还是征伐,这种国策论辩一直贯穿于两汉的历史进程之中 吕、 惠时代对匈奴是征伐还是和亲,吕后和大臣之间的争论上面已作叙述文、 景时代这种争论仍很激烈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骑兵入侵朝那、 萧 关,杀北地都尉,虏边民畜产文帝欲亲征,宰相张苍、 御史大夫冯敬、 国舅窦国广以及皇太后皆极力劝止,要文帝效法高祖、 吕后忍辱以安 边于是派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守塞,吩咐只须卫边,毋须进击,结果单于留塞上月余乃去,双方皆无伤亡,这样你来我去相持三年多,到后元二年(前162年),文帝主动致书单于,首 先检讨自己 “不能远德”,致使 “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

      二者之过,皆自于朕之德薄”,希望与单于 “俱弃细过,偕之大 道,结兄弟之义,全天下之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