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难点剖析.docx
5页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难点剖析李慧燕 刘洪银 [提要] 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火热,七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各省市也纷纷上 马相关项目但是,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谁来主导、如何运营、融资 规模小等难点亟待解决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中国应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夯实 产业基础、创新融资渠道,促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良性有序发展关键词:制造业创新中心;运营模式;融资渠道基金项目:2017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7ZLZDZF00510)F424 :A收录日期:2018年7月5日2012年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旨在吸引美国企业回流和外国直接投资,并提出“全 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劃”,即NNMI德国为了加速实现工业4. 0时代,也提出“工业4.0 平台计划”英国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日本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 计划》(2016-2020),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2015 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2016 年中国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 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推动该战略规划的实施。
随即,各省市也相继 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中国已经批准建立了动力电池创新中 心、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七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此同 时,省市级创新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挂牌成立例如,浙江燃气涡轮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天津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等上述创 新中心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起来,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力争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 展之间的断层,但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困惑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难点和困惑(一)谁来主导根据《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要求,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主要 参与方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通过自愿组合、自主结合的方式,以独立法人形式建 立但是参与方一般都比较多,谁来主导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其中的关键主导方不明确, 可能导致创新中心建设缓慢,在选址、研发方向等方面可能出现意见分歧,协调成本比较 高部分参与方因为没有主导权,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创新中心建设停滞不前部分省市 在筹建制造业创新中心过程中便遇到这样的问题二)如何运营目前制造业创新中心中,有的采取理事会管理制度,有的采取企业化运营 模式,有的采取“公司+联盟”方式。
但是在部分省市级创新中心筹建过程中,出现了主要 运营管理人员来自参与方,由于其以往工作背景,导致存在缺乏进取意识、风险承担意识弱 等不足,而且在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市场化意识等方面也还存在短板目前,很多地方筹建 的创新中心仍然停留在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的层次上另外,如何处理企业内部 研发部门与创新中心的关系,也是运营中的一个难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一些省市级创新 中心,参与各方之间互补性较低,参与方企业的内部研发与创新中心研发之间存在一定的竞 争关系,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不够紧密可以以不同股权享受不同层次权益的方式,调动龙 头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积极性,深度参与创新中心建设三)融资规模小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投资规模一般在 7,000 万美元以上,再加上配 套的州政府投资、会员企业投资,累计投资规模超过 1亿美元例如美国国家增材制造中心 总投资为 1.1 亿美元、数字化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总投资为 1.76 亿美元,未来轻量制造创 新中心总投资为 1.48 亿美元巨大的资金投入规模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高我国国家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没有明确规定资金投入门槛,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项目资金为 2 亿元。
省 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目前有 9省市明确了起始资金规模例如四川省和江苏省规定在创 新中心组建过程中,成员单位需要有一定资金匹配,全部组建资金(包括研发设备)不少于 1,000 万元河北省规定全部组建资金(包括研发设备)不少于 3,000 万元深圳市规定 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 50%的资助,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 5,000 万元,单个创新中心 每年资助总额不超过 1 亿元与美国相比,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二、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启示各省市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实施方案、筹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努力通过不断完善,升级到 国家级创新中心,到 2025 年中国将建立 40家左右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各创新 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仍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给中 国以启示一)美国2012 年以来美国先后成立了增材制造业创新中心、新一代电力电子制造业创 新研究所、数字制造和设计技术创新研究所等创新机构,美国“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关 键是运营模式比较成熟,它以政府投入作为引导,由职业经理人负责运营管理在共享科研 成果时,不同层级的会员单位根据注资金额,获得不同的权益美国数字化制造和设计创新 中心由伊利诺伊州政府和市政府提供 2,600 万美元启动资金,美国国防部提供 7,000 万美 元跟投资本,而后吸引社会资本 7,400 万美元。
该中心运营团队成员多是富有经验的职业 经理人173 家会员企业提出技术研发需求,49 家科研机构提供研究人员、知识产权,从而 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二)德国2013 年德国提出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 新,推动工业 4.0 建设德国企业协会在工业 4.0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德国 机械及制造商协会设立了“工业 4.0平台”,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开发了参考体系结构 模型 RAMI4.0 和工业 4.0 组件,并围绕参考体系结构模型,引导德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围 绕工业 4.0 开展研究及生产来自企业、科研机构、工会的专家与各联邦部委的专题工作组 组成小组,研究标准化、网络系统安全、法律框架、研究规划等等相关问题三)日本2016 年日本提出“超智能社会”计划和工业价值链计划该计划利用信息通 信技术,基于互联网或物联网,创造新的价值和服务日本也设立了先进工业科技研究所、 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改进和物联网安全支持日本 强调区域间的横向网络建设,地方政府组织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基 础技术等展开讨论,制定并推动产业集群计划的实施,同时注重与金融机构、技术转让机构 等合作关系。
三、完善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一)优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作用,以政府资金作为引导,采取专业化 运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严格评估提出研发项目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市场化机 制运作,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最大限度 地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同时,也避免创新中心只有空壳,或围绕单纯的行政指令进行运营, 或为了获得政府投资而选择研发项目等弊端的出现二)夯實产业基础产业集聚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只有具备产业、人才、科技 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才能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基础,也因此才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研发及管 理人才龙头企业和龙头品牌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内部纵向延伸、产 业链间横向拓展,易于形成集聚效应因此,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吸引和培育关联程度高、 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品牌和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品牌和龙头企业,推进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和 集聚三) 创新融资模式建立政府投资、市场融资并行的多元化融资模式投资主体包括政府 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基金公司等在初创期,针对不同级别的创新中心,对 应级别政府部门投入1:1的配套资金。
政府投资可以以投资基金的方式注资,通过政府增 信和适当让利,引导基金投向,吸引社会资本主要参考文献:[1] The White House.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R/OL].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whitehouse.gov/files/images/NEC_Ma-ufacturing_Report_October_2016.pdf,2017.2.20.[2] 石敏杰,任海峰,何颖•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营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7(11).[3] 袁东明,郑舒丹•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启示[J].智库时代,2017(1).[4] 李欣茹,黄军英.典型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 (5).[5] 李杨,谢振忠,陈笑天•日本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启示[J].中国工业评论,2017 (10).[6] 严红梅•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深圳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 (1).-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