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世界和实践.docx
13页本章引言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 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统一 的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 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 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地发挥主 观能动性,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 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 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因此,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 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 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 激励作用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因为自人类产生之后,纷繁 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思维和存 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 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 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 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 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 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 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 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 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 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 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 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 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 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是辩证地还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无论对唯物主义还是对 唯心主义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上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 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如果有,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即这 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 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 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 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 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二元论虽然肯定了物质 本原的存在,包含着一定唯物主义的成分,但它把精神说成是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存在的本 原,认为精神是唯一能动的力量,物质是消极被动的,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 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 同的回答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 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 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 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如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 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尽管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这些观点违背事实,违反科学,是根本错误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 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 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古希腊 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世界不是由任何 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的永恒的活火中国 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天地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 质构成的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 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在虚空中数量的多少构成不同的事物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 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元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 皆是元气聚散的结果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探究世界的本原,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 义方向,其基本倾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带有直观的、 自发猜测的性质,难以解释世界的本质一元和世界的物质形态多种多样的关系。
因此,它们在许多方面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 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这种解释虽然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 料作基础,在说明世界的本原方面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科学发展 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 统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此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 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 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 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 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 态的唯物主义哲学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 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 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 晶,不断地被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 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科学的发展证明,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 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客观存在着的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是这样, 生物界也是这样科学发展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证明,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发展变化 而来的,是无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较高级的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存在的。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科学的发展证明,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由猿群演化而来的,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在气候变化 的影响和劳动的推动双重作用下发生的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 产方式是客观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 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它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 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社会意识虽然是精神性的东西,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且必须 有物质载体作基础才能存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 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无论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 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中的合理思想,克服了其中的局限性 吸取和总结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