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全解析 试题.doc
14页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既见复关, 《诗经氓》)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5)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等级为A级要求准确无误地进行上下句默写从选句所属篇目的体裁来看,主要涉及诗、文、楚辞、赋、词等,面比较广从选句内容看,属于典型的、常见的句子,难度不大考生在默写时,可能在“载”“臾”“也”“厚”“孰”“抱”“长”“堪”“ 摘”等字出现错误,有的考生因字形不够熟悉,写错了,如“臾” “堪”;或是因音同字异而写错了,如“孰” “长”;或是笔误,缺胳膊少腿的,如“载”“厚”“ 摘”等。
参考答案】(1)载笑载言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固前圣之所厚 (4)孰能无惑3.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从“美好德行”这个方面去筛选,然后辨别各项信息组合的正误第②句主语是老人,能否间接说明其美好德行在文本中体现得不明显,第④句表述的是其家庭情况而非“美好德行”,第⑥句的主语是焦翁因而使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3.B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
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辨别各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正确、合理A项,从原文中“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可得知其家庭衰落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其父亲放荡,不守规矩且无心生产,而不是火灾直接导致的参考答案】4.A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译: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译: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句意和关键词(“遗”、“凡”、“饮食”、“俟”、“资”)的意思,所选句子难度不大翻译时重点在于字字落实,文从句顺5.(1)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量的积累和对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B项中出自《红楼梦》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金锁的拥有者应是宝钗而不是黛玉;E项中出自《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她的母亲”应为“葛朗台”,“查理”应为“拿侬”,此时查理已出发前往印度了。
从选项内容来看,仍然把重点放在主要故事情节的考查上,在错项的错误点的设置上,仍然设计两个错点,以便于学生辨识难度不大,符合能力等级A级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BE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孙)女的相关情节 答: (2)简述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选文来自《论语》《孟子》D项中“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舍己从之”等内容相矛盾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等级为D级试题难度较之往年明显下降,试题内容比较接近于浙江省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较能够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阅读考生在作答时既要结合选段,又要对选句有个人的理解在答题中,既要扣紧孔子所提出的多听多看,谦虚好学,还要结合孟子所提出的闻过则喜,择善从之的内容,还要对选句进行一定的阐释,如为什么要把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为了更好地推己及人)等答案示例】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译文】 ①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②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曲解原文,错在“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原文的表述是“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答案】D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是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主要错在“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原文是“歌……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有意混淆了“诗”和“歌”。
答案】C12. 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域在第1段考生只要从中筛选出信息并进行整合即可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形态的工具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意图及其创作效果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散文的主要体裁体征、文章结构等进行探究。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难过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达感情的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转化为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乙)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王庆其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人”反之亦然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E.今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错在“反之亦然”,C项信息概括不完整,将“泛指”的内容遗漏了,E项错在“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答案】BD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白“这种和谐”指的是什么,然后再根据文本进行概括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东西,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类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积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A项情感侧重思乡;B项侧重友情;C项、D项主要侧重于写景,所营造出的意境与情感与上下文明显不符合而从横线处的上文《相约上海》可以看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