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
4页微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过程(2) 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1) 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2、难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新课1、 知识回顾、设疑做铺垫:回顾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及结论,请思考 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怎样的?教师总结归纳: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 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 介绍实验背景,引出新课:后来人们注意到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到的DNA,纯 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有人质疑是不是这些少量的蛋白质在起作用 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就诞生了,它就是赫尔希和蔡 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果你们是他们,会怎样操作完成实验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走一下科学家们的实验探究之路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44-P45页的内容问题一:他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什么?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实验材料及选材优点,观看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视频, 简单板图。
问题二:了解了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那么如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呢?S律毕・l•整问题三:题标记T245页旁栏思考 pJK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板图板图呈现DNA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及组成元素,明确放射性元素选择的依据噬菌体的标记:A、 标记过程:先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32P(35S)的 大肠杆菌,再将噬菌体去侵染含32P(35S)的大肠杆菌,就可以得到32P(35S) 的噬菌体B、 实验的优点: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分开, 单独、直接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3、实验误差分析:例题: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下表;编号实验过程结果A组(35S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搅 拌、离心,然后检测放射性上清液中具有很高放射性 下层沉淀中放射性很低B组(32P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搅 拌、离心,然后检测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下层沉淀中具有很高放射 性(1) 在理论上,两组实验结果中分别为下层沉淀、上清液中放射性为零其原 因是:噬菌体已将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而35S的蛋白质外壳留 在外面。
2) 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较大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 析:① 在A组实验中,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没有将吸附在大 肠杆菌外的35S标记的噬菌体外壳与其完全分离② 在B组实验中,从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 这一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 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③ 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会全部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吗?不会 是否是误差 来源?是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 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 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四.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