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62216632
  • 上传时间:2021-01-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      关键词: 音乐语言; 作曲技术; 风格特色; 审美追求;   引言   回首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历程, 在早期就通过以民歌素材与旋法来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的中国作曲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当你听、看到《花八板与湘江浪》、《牧童短笛》、《花鼓》等作品散发着东方美和中国风的曲目, 就会为之肃然起敬!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觉悟的例证这不由的使我产生了疑问:在西方音乐重重包围和中国钢琴音乐一面空白之际, 如何走自己的路,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拓荒开路的初心?为此, 本文以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音乐语言、作曲技术、风格特色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 包括旋律、旋法、音乐素材、音乐语境等, 是表现音乐, 陈述内容的细胞和基础, 相当于语言文字与文法要让钢琴说中国话, 就必须在中国语言和语法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此, 前辈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指向民间、指向生活、指向传统, 在无中生有, 形成了早期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音乐语言   1. 传统音乐的创编与发展   这应该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鼻祖级开山之作。

      《花八板与湘江浪》是赵元任"创作于1913年左右, 原为风琴而作, 根据江南丝竹曲《老八板》, 民歌《湘江浪》改编而成, 于1914年5月首演于康奈尔大学音乐厅";[见《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一卷76页]   《老八板》又称《老六板》, 在不同地区还有《十八板力》、《八谱》、《八音》等称谓其变体繁多,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而得名, 使其具有清新流畅, 细腻柔美的江南韵味钢 (风) 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正是基于此而创编谱例 (略) 见《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一卷第35页这与其同时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相比较, 其民族意识的觉悟与民族化艺术实践的开拓意义尽管后来者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这一写作方法, 但就其语言基础与音乐性质而言, 只是向更丰富、更深入、更广阔的空间铺展开来的态势而已   2. 原始民歌的素材与出新   中国的音乐语言, 自然来自于民间, 来源于生活当这种语言在钢琴上奏出, 再通过相应的艺术创造浓缩生活、表现生活, 再现生活, 即可做到同等条件下还原生活, 让钢琴说出中国话, 讲述中国故事瞿维创作于1946年的钢琴独奏曲《花鼓》正是应用这种方式写就音乐以安微民歌《凤阳花鼓》和江苏民歌《茉莉花》为素材加以变形, 演变出具有朴素而鲜明的音乐语言。

      在民间锣鼓为引子的基础上, 展开了一幅载歌载舞的歌舞场面与节日气氛谱例 (略) 见《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一卷第4954页在这种以中国民歌旋律为基调的语境中, 不仅为旋律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径, 更为音响结构的纵横一体化, 提供了可以界定和遵循的原则框架而这种早在距今70余年前的艺术创造, 较之近数十年陆续出版的各类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曲集, 在各方面都多有借鉴而鲜有超越   3. 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创造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因而需要将生活浓缩和提炼, 并通过富有个性化的加工创造加以呈现贺绿汀创作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就是这样一首具有生活气息的和田原风光, 充满诗情画意的钢琴作品更是中国原创钢琴作品的典范, 走向世界舞台的先驱   《牧童短笛》的创作, 得益于欧洲着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中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有直接关系, 贺绿汀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最终, 《牧童短笛》﹙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国外, 在欧洲亲自演奏, 并且在日本出版从此, 这首钢琴曲蜚声中外《牧童短笛》创作的成功, 对整个近、现代中国音乐创作都具有重要启示和深刻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钢琴音乐的专业创作和音乐舞台上, 更是广泛流传、久演不衰、历久弥新,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之作。

        二、作曲技术   作曲技术, 包括调式、和声、复调、音乐结构、音乐发展、织体特点, 是表达音乐思想, 塑造音乐形象的载体, 是具有可操作性, 能将精神变物质, 使音乐完整呈现的重要媒介、工具和保障尽管钢琴音乐在欧洲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但进入中国后, 依然需要有入乡随俗的过程这就不仅需要线条式的音乐语言与文法, 更需要纵横一体的全面交融因此, 作曲技术的中国化, 就是必然成为作曲家在创作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音响结构的中国化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 音响结构的运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全运用西洋大小调式体系的和声语言直接进行创作的;第二类是采用中西结合的语言进行;第三类是完全、或以中国音乐语言与音响结构为核心技术的创作对于第二、三类而言, 就需要解决从音阶、调式、和声、复调等音乐语言方面的具体手段与措施   《花八板与湘江浪》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起步阶段最为可贵之处, 除了前述旋法, 以及加花变奏与众多装饰音润色与民歌改编外, 在和声上亦出现了回避大小调式功能进行, 与五声性旋律具有一定融合度的线条化写作片段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的萌芽!见此曲2427小节, 4549小节 (谱例略) 。

      特别是后者, 五声音阶的旋律与七声音阶的线条式双音的结合出自1913年, 无论如何都令人折服!   这种线条式的进行在《牧童短笛》B段中, 更可谓是升级版, 几乎全部是式进行的背景下完成, 而且将这个线条放在了中声部, 低音部的持续音回避了功能性的和声进行, 中声部的线式进行又增加了和声的色彩, 交替进行的织体又表现了活泼跳跃的音乐形象而其前后的A段则更加中国化, 运用G徵调式进行的五声性复调, 以及再现的加花变奏, 呈现出更为地道的中国风   在《花鼓》114小节的引子中, 开门山见、大张旗鼓地全部用五声调式的和弦结构, 使五声风格音响纵横一体化, 其和声语言的冲击力完全定格了中国化加之五声风格民歌素材旋法与和声的呼应, 更使得这一风格贯穿始终   2. 音乐发展与结构的中国化   在音乐的发展方式与结构方式上, 中西既有区别, 又有共性二者的结合、融合就尤为重要   在《牧童短笛》的曲式结构中, 虽然整体结构为典型的三部曲式但A段的1-24小节中, 在谱面上通常被划分为六个乐句, 但在陈述结构的功能细分后, 又可以细分为更具起承转合的中国式结构: (见例) :从音乐主题与结构的客观存在, 抛开结构框框, 通过弹奏去仔细品味, 可能会发现:笼统地以4×6=24的划分方式, 很难说明音乐自身的结构组织关系, 而中西结构的细微差别, 恰恰在于毫厘之间。

      这种结构的细分, 材料的应用, 调性的回归均体现出中西结合   例《牧童短笛》A段结构组织分析图   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 高低声部的呼应, 紧与松, 静与动, 不同声部的互补与对话, 分工合作, 配合默契, 既体现了严格的技术规范, 又应用的游刃有余, 它证明了西方音乐中的某些作曲技术和原理, 通过创造应地应用, 是可以到为我所用的这一宝贵和成功的经验, 无疑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开开辟了成功之路, 并彰显出先行者们的文化意识和觉悟   《花鼓》的音乐发展与结构布局, 则是另有一番模样:其结构布局中A段以《凤阳花鼓》的主题加工而来, 欢快喜悦, 分别由右手和左手奏出;B段以《茉莉花》主题发展而来, 具有轻歌曼舞, 婀娜多姿特点, 行板;精彩的再现部, 由A段主题与B段主题通过对比式复调的方式同时再现, 有歌有舞, 载歌载舞, 紧打慢唱, 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热烈欢腾因而, 《花鼓》具有更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生活气息是钢琴洋为中用, 更接地气的成功之作   3. 音乐形象与织体的中国化   音乐形象与织体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化, 是指运用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术, 在保持中国风的前提下, 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上述三首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 其中《花八板与湘江浪》"作曲家首次运用低音线条和声手法, 结合中国民间音乐中多见的装饰音与‘加花’变奏, 写成这首民间风味浓郁的小曲";[见《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第一卷76页];《牧童短笛》除了前述A段外, B段则用主调音乐织体与之对比, 并通过音区提高, 速度加快, 改变调性, 采用具有民间舞蹈的节奏, 欢快风趣的形象, 极大地增强了对比的幅度, 表现了牧童的天真与嬉戏的情景而再现部同样采用加花变奏, 再使中国式音乐形象与织体写作锦上添花;《花鼓》则如前所述, 在主调与复调织体的重叠上, 具有出色表现, 既丰富了音乐的整体表现力, 更拓展了钢琴织体层次、个性、独立性, 不同声部的立体思维与呈现技术, 以及对比统一关系   三、风格特色   风格特色, 具有更多的人文信息, 其中包括由于不同呈现方式与表达方式构成的音响特色;由不同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构成的音乐特色;由不同审美品味、审美格调、审美追求构成的作曲家的个性特色等这些均渗透和体出着浓郁的人文信息   1. 音响特色   音响特色, 是一种直接从听觉效果中传达出来的, 是音乐风格一个方面。

      它是由于不同呈现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技术应用所造成的音响来实现的因此, 如果照搬西式的作曲技法就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在前述的三首早期中国钢琴独奏作品中, 从拓荒的《花八板与湘江浪》, 到定型的典范, 走向世界舞台先驱的《牧童短笛》、再到丰富多彩, 接地气的《花鼓》在实现音响风格的努力中, 运用了如下音乐技法:一是, 线式进行的和声与织体语言, 以回避和削弱功能性进行;二是, 五声性和弦结构, 以减少三和弦的大小调风格;三是, 五声性旋律陈述方式, 以降低三和弦分解形成的大小调风格印象;四是, 选用民歌、民歌素材, 以增加中国音乐的传统元素;五是, 运用装饰与加花方式, 以强化旋法进行与旋律发展的中国特色从而在听觉的物理层面着手, 竭力将听众带入中国音乐的音响风格之内   2. 音乐特色   音乐特色, 是由不同地域风格、民族风格, 其中包括相关的地理、环境、语言、方言所构成的, 既能够从听觉上感知, 又可以从情感上感受的部分   在前述的三首早期作品中, 三者在音乐特色的呈现方面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注重题材选择的平易近人, 心系听众;第二, 曲名的确定高度概括, 直截了当;第三、内容具有地域特点, 生活场景与画面具有音乐形象的可视性;第四、旋律娓娓动听, 语言通俗易懂;第五, 波动心弦, 使听众感同身受, 产生共鸣。

      从而在心理层面上使音乐发挥特有功能, 让钢琴说中国话, 让中国听众听得亲切同时, 更能听得懂, 感受得到音乐的内容   3. 个性特色   个性特色, 主要体现了作品的个性, 作曲家的个性, 包括其所在的时代、历史背景, 审美品味、审美格调、审美追求所构成的特色与风格因而, 渗透和体现出更加浓郁的人文信息   赵元任 (18921982) 1909年获奖学金赴美国留学, 在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学习期间, 主修数学、物理、哲学、选修音乐 (作曲、和声、钢琴、声乐) 科目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由于自幼受家庭影响接受了昆曲及民族音乐的熏陶, 赴美后热切吸收西方音乐知识, 并开始从事探索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