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选修四:6.2《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材料解析(含答案).doc
13页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幼童留学生1.幼童出洋〔材料一〕照会美国政府,中国每年选送三十名幼童至美国学校学习,一切经费由中国自备,学童中成绩优异者将来选入美国陆、海军大学肄①业;在上海设局,负责办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拟派大、小委员三名,由通商大臣札饬于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聪慧幼童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为止,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请愿并具结②,携至上海公局考试通过方可;选送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驻洋肄业,十五年后回国,听候派用;此系官派留洋学生,毕业后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或私自先回;幼童留美来回川资③及衣服物件,每名计银七百九十两;幼童在美各项经费,每一名计银四百两,均由中国政府偿给,等──曾国藩、李鸿章《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④〔材料二〕1871 年(清同治⑤十年)夏,詹家的挚友专门从香港赶回南海,告诉詹家一则最新消息:清政府宣布招收 12 到 14 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国留学,条件优厚,已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专门办理招收留美幼童事宜今年招收第一批幼童,规定名额 30 名除在上海等地区招考外,最近,出洋肄业局的驻洋副委员、广东香山籍的容闳⑥大人又特地来到香港招收学生。
……同年秋,詹天佑到香港应试按照报考章程规定,考试科目为国文写读,已经学过英文的考生还要加试英文詹天佑已在私塾读过四五年,有很好的国文基础,考试顺利通过,被录取──经盛鸿《詹天佑评传》【解读】《詹天佑评传》记载了詹天佑从幼年到去世的诸多翔实可靠的资料,并对詹天佑光辉的一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为培养人才,听取容闳选拔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会衔具奏清廷,陈述选派聪颖子弟出洋留学的缘由与意义材料一中的这条建议是 1871 年 9月 3 日向清廷进呈的奏折材料显示:①选派学童赴美留学的计划十分详细而周密,包括留学生的选拔、教育、经费、管理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交涉,甚至还包括留学生到美国最终所进的学校与学成回国后的工作分派②规定出洋幼童的生活、学习都给以优厚待遇反映了清政府对这一计划的重视③由于中国闭关锁国多年,风气未开,人们对外洋各国缺乏了解,反而有许多愚昧的误解与可怕的谣传科举入仕观念深入人心,故人们多视出洋为畏途,视留学为旁门左道,极少有人家愿将自己的子弟送到遥远、陌生甚至神秘可怕的异邦去接受“洋鬼子”的教育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注释】①肄(学习②具结:旧时写给官署的表示由自己负责的文件。
③川资:旅费④这份奏折节选自《曾文正公全集》《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 167 卷,初于 1876 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稿、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杂著、日记、书札、家书、家训等部分奏稿卷三十⑤同治: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 13 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 19 岁⑥容闳: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今属珠海)人后奉命率学生 30 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2.留学美国〔材料一〕具甘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甘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期国①肄业,学习机艺②,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③,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④县人士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兴洪(签押)──摘自詹天佑家藏家谱抄本〔材料二〕康涅狄格州新海汶耶鲁大学校长及教授们向所有阅读本证书者宣告詹天佑是获得大学学位荣誉的第一流考生,被光荣地授予哲学学士名衔,并按惯例得到凡升为学士者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和名誉1881 年 6 月 29 日我校校长和秘书签名并加盖校印以资证明秘书富兰克林·鲍迪思·德克斯特(签名)校长霍瑟·波特(签名)新英格兰新海汶耶鲁大学校之印──詹同济编译《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⑤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解读】詹天佑之孙詹同济编译的《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主要收集了詹天佑不同时期的书信及文章,翔实可靠。
材料一是当时詹天佑的父亲同意让儿子出洋留学所签下的具结材料二是詹天佑在美国新海汶耶鲁大学获得的文凭材料显示:①从具结中“疾病生死,各安天命”可知当时的留美幼童的人身待遇,没有什么安全可言②获得新海汶耶鲁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说明詹天佑在美国学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注释】①花期国:指美国②机艺:亦指技艺③年十二岁:系中国传统虚岁纪年④婺源:地名,在江西省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一〕在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清政府很顾虑这批幼童到了美国以后,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又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从而冲击腐朽的封建王朝,因此洋务派任命陈兰彬 ① 为正委员,既是为了减少顽固派的阻力,也是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洋务派和顽固派在下列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第一,幼童出洋后仍兼学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第二,“每遇房、虚、昂、星等日(相当于星期天),正副二委员传集宣讲圣谕广训 ② ,示以尊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第三,“恭逢三大节以及朔望等日,由驻洋之员率同在事各员以及诸幼童望阙行礼,俾娴仪节而昭诚敬”;第四,在驻洋肄业局中,还“恭设主圣先师神位”,逢三大节及朔望等日,由驻洋委员率领幼童“一体行礼”;第五,为了教育幼童学习中文和经书,派两名教习随幼童一起赴美。
──茅家琦、高宗鲁《詹天佑传》〔材料二〕虽然清政府对赴美留学的幼童设置了种种清规戒律,但时间一长,这些幼童在思想上和生活上还是起了一些变化初到美国时,幼童们仍然留长辫,穿长袍大褂这和美国儿童的衣着服饰显然是很不协调的美国儿童初次见到他们,分不清他们是男是女以后留学生们的长辫子剪掉了,长袍大褂改成了西洋学生装学生们集中精力学习英文,学习科学,爱上了西方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对学习中文和经书放松了到了 1878 年 5 月,中国留美学生在麻萨诸塞州组成“中国基督归主团”(提倡“中华帝国基督化”留美学生们诸如此类的变化,使陈兰彬十分生气,他采取高压手段对待幼童们,因而幼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容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往往偏袒学生,这样陈兰彬与容闳之间的关系也跟着紧张起来……陈兰彬于 1881年 3 月,向慈禧太后送上奏折,呈奏了“裁撤”的意见与此同时,美国发生排华骚乱③1881年 3 月 8 日,根据清政府裁撤赴美全部官费留学生的命令,包括詹天佑在内的赴美留学生共 105 人,取道旧金山归国──茅家琦、高宗鲁《詹天佑传》【解读】清政府对于这些出洋留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怀疑与戒心,深恐他们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对他们进行多方的控制。
材料显示:①詹天佑等留美幼童自踏上美国土地后,始终处在清政府派出的“驻洋肄业局”的控制与监督下②清政府的目的在于让留美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思想,并严密部署与始终抓紧对留美幼童们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与封建礼仪的演习学习,企图将幼童们的思想观念牢牢地纳入封建传统轨道中,不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最终将幼童们培养成能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捍卫中国封建圣道的新式卫士,以实现洋务派官僚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既定目标③清政府的种种打算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批学生还是产生了抵触思想④裁撤留学生的决定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的强大,也说明了进行改革的道路阻力重重注释】①陈兰彬(1816—1894):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村人,咸丰年间中进士1872年,他以留学生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 30 人赴美②《圣谕广训》:雍正二年颁行,是清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纲领③排华骚乱: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民族众多,因此在白人统治下存在着严重的对少数民族与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文中指的是 1880 年 10 月,即詹天佑进入耶鲁大学三年级时,美国西部可罗拉多州首府丹佛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残暴的排华暴力事件。
4.学非所用〔材料一〕詹天佑在光绪七年(1881 年)回到了上海,听候清朝政府派用其时洋务派的新政,因筹款困难,重心已渐由“自强”转到“求富”……洋务派在“求富”的目标下,开始注意到修铁路最早的有同治十三年(1874 年)修的淞沪路(该路系在洋务派主张下由英国人修成),后于光绪二年(1876 年)被清政府顽固派购回拆毁,继之有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1881 年)修的唐胥路①,初修二十里,后又延长六十里不过洋务派对于修铁路只知借洋债,用“洋匠”,对本国的铁路人才,不但不知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加以摧残,他们对詹天佑当然也不会例外詹天佑遂在这种情况下,由当时的上海海关道刘瑞芬②派往福州船政局遣用总理船政大臣黎兆棠③以“宣力有年和技艺素优”的名目“赏给”他五品顶戴,派在水师学堂学习驾驶由陆而海”,对一个专才来说,简直是极端的讽刺但詹天佑只好接受了这个学习任务,在一个名叫泰勒的外国人手下学习,以期待将来待机献身于铁路事业詹天佑在学习中非常虚心和努力,毫不以自己有专才而自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次年六月,他以一等第一名在水师学堂毕了业十一月派往“扬武”兵轮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徐启恒、李希泌《詹天佑和中国铁路》〔材料二〕中法之役后,詹天佑曾在福州船政局后学堂任过短时间的教习④。
船政局前后学堂是福州船政局为培养海军留学生而设立的詹天佑在那里教授英文和驾驶等课程光绪十年九月(1884 年 10 月),詹天佑因两广总督张之洞⑤的咨询,回到他久别的故乡──广东张之洞是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他对新人才也很注意延揽⑥詹天佑到广州时,适博学馆有一位洋文教习杨柜奉派出洋,他就补上了这一缺额同年六月十四日(8 月 3 日),张之洞就把博学馆原址改为水陆师学堂,准备建立新的海陆军力量……詹天佑又由博学馆转到水陆师学堂继续任洋文教习,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 年)他的老同学邝孙谋推荐他任唐津铁路的工程师为止他归国的七年,就这样学非所用地消逝了,不但对他本人是无可估计的损失,对中国的铁道事业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徐启恒、李希泌《詹天佑和中国铁路》【解读】材料显示:①洋务运动推行过程中,阻力极大,铁路尤其明显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洋务所需要的人才随意搁置、张冠李戴,严重阻碍了洋务运动的顺利进行,使清政府愈加衰弱③詹天佑毫不气馁,显示出了他超强的学习能力,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胜任,并且取得不俗表现④詹天佑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自己找到适合的道路注释】①唐胥路:唐山──胥各庄的铁路。
②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清末贵池人,以诸生入李鸿章幕府,主管水陆军械转运③黎兆棠:中国清朝官员,本籍广东他于 1869 年(同治 8 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统治者④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清末兴办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⑤张之洞(1837—1909):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易号抱冰清末洋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79 年清朝特使崇厚与俄国擅自签订丧失领土的《里瓦几亚条约》,他极力反对1884 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⑥延揽:招揽之意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5.詹天佑与福州海战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材料一〕光绪十年五月(1884 年 6 月)中法海陆战争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