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精品课件】第三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2 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pptx
3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1,.,了解物质的组成,,,探究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2.,探索,物质结构的意义,,,制作微观粒子模型,3.,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造性迁移,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4.,自觉地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要素5.,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积极探索新课引入,自然界存在着繁多的物质,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物质是怎么构成的?,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为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探索新知,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酒精分子,硅原子,银原子,探索新知,2.,归纳,物理、化学,等课程对微观粒子运动特点的描述及相关实验的原理,讨论不同学科探究思路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活动设计与实施】,探索新知,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固态,液态,气态,【,化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体积小质量小;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索新知,【,物理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一、物质的构成,一、物质的构成,二、分子热运动,三、分子间的作用力,探索新知,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理活动,设计与实施】,物质的构成,分子真实存在,体积小质量小;,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索新知,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理活动,设计与实施】,分子热运动,气体扩散;,液体扩散,探索新知,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理活动,设计与实施】,分子热运动,固体扩散,探索新知,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理活动,设计与实施】,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物质三态宏观和微观特征,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形状,;,液体、气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作用力小,具有流动性。
原子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探究微观粒子需要观念、知识和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离不开科学仪器和实验技术的改进和突破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1.,多种模型体现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雷模型,蒸汽机模型,【物理模型】,是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1.,多种模型体现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心脏模型,生物细胞模型,【生物模型】,能更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的细微结构,全面的、多角度、分层次的认识生物的各部分结构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1.,多种模型体现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分子模型,【化学模型】,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功能与其具象的结构特征相联系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分为,得,失电,子,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2.,元素、分子、原子(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等)与物质的层次关系,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带正电),(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模型,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约前468一前376)提出了,“端”的观点,,认为不断分割物质,直到无法再分时便得到“端”。
古希腊哲学家也提出了意义相近的“原子”的概念1808年,,道尔顿,在古代原子观点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原子论,上述“端”和“原子”可被认为是原子的“实心球模型”,3.,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J.J.Thomson,1856-1940)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3.,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探索新知,【活动设计与实施】,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进行了,a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带正电荷部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3.,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卢瑟福,汤姆孙,道尔顿,探索新知,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假说:,立足于事实,但又不受事实的局限,假说对未知对象提出大胆的设想,而又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寻求答案。
科学实验:,学者提出了大胆的设想或理论模型,甚或在演绎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的预言;但是不论这样的理论看起来是多么合理,都必须得到实验验证4.,实验、推理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作用探索新知,任务二: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用橡皮泥、绿豆、小米等材料制作原子模型,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可燃空气(氢气)的收集:,拉瓦锡听说上述发现后,认为水不可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他利用自制的装置,将玻璃曲颈甑中的蒸馏水加热,水蒸气进入用陶瓷密封的红热铁管后,在试管中收集到了“可燃空气(氢气)”水的生成的发现:,178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卡文迪什分别将“可燃空气(氢气)”与空气或“脱燃素空气(氧气)”混合后点燃爆炸,发现有水生成1.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历程,【提出问题】,水由什么元素组成呢?,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导线、烧杯、酒精灯、火柴、小木条、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等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现象1:电源两极玻璃管内均,有气体,产生。
现象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现象3: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氧气,氢气,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现象4: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水 氢气 氧气,通电,(H,2,O)(H,2,)(O,2,),氢元素和氧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3,.制作分子模型,探索新知,任务三:以水为例梳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认识思路,4,.拼装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分析上图得出:,表示_构成的;,的名称是 _;在原子中,质子数,_,核外电子数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练习与应用,离子,原子核,核电荷数,练习与应用,2.下列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说法,不,正确的是(),B,A.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确定原子的真实存在,B.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跨学科实践活动2,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1,2,1.,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模型在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中的作用。
1.展示上述活动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与同学交流2.总结本次活动在知识、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收获拟订一个主题,以报告、论文或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与同学交流课后作业,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