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红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pptx

45页
  • 卖家[上传人]:qq30****018
  • 文档编号:281453354
  • 上传时间:2022-04-24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76M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 1、现代诗、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希望 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蝴蝶 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叫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他?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新诗特点时 期特 点代表诗人代 表 作内 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胡适尝试集等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郭沫若女神等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0年代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戴望舒雨巷等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2 2、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读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诗猜人下面这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作者简介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历史背景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

      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写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作背景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体裁特点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全诗以诗人对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的心迹交流为线索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第二节第2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第三节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四节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五到七节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五到七节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2.1 一次方程(组).docx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5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3大模块知识梳理+9个考点+5个重难点+1个易错点)(原卷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2-北京版 (共13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1.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街心广场|北师大版 (共13张PPT).ppt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