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依功治疗心病七法.docx
15页沈依功治疗心病七法(作者:单位:邮编:)【关键词】中医学;心病;沈依功中医心病学[1]是专门研究心系病症的一门临床学科这里的心是指 中医概念的心从中医角度来讲,心病有三个内涵:一是与“心主血 脉”功能相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二是与“心主神明” 功能有关的疾病,包括西医的某些高级神经系统病变;三是心与其它 脏腑相关的疾病:心'者,君主之官”,它的功能失调会诱发其它脏腑疾 病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泌清别浊”,故又包括某些口腔 病,泌尿系统病变沈依功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从事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病临床工作38载,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辨证 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心病经验介绍如下:1温阳法1.1名义温即有温通、温补、温散之意温法是用祛除寒邪和 补益阳气的药物治疗心病的方法具体有温通心阳、温补肾阳、温散寒邪等法1.2机制《素问■调经论》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 中寒心主血脉,寒易凝血脉,致使胸阳痹阻出现胸闷、胸痛、心悸、 气短等心病症候。
《灵枢■厥病》篇中亦提到真心痛“心痛剧烈,手足青 冷”的危候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中,把胸痹病 因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由此可见寒邪在心病发病机制中是较重要因 素另外,思虑伤神、劳心过度、终日少动亦可使胸阳不展,阴寒之 邪乘虚而入1.3温阳法方药举例1.3.1温通心阳法[2]适用于素体阳虚,或久病体虚,损伤心阳, 寒从中生,阴寒凝滞,胸阳阻遏,复感寒邪,出现绞痛,心悸不安, 胸闷气短,四肢不温,面色眺白,自汗喜温,形寒肢冷,舌淡苔白, 脉沉细或沉紧方用炙甘草汤与瓜蒌薤白白酒汤化裁,瓜蒌、薤白、 云苓、炙甘草、党参、白术、生黄芪、白酒、桂枝、川芎、丹参、王 不留行、麦冬、枳壳、肉桂1.3.2温补肾阳法适用于年老体虚,肾阳不足者,肾为先天之 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 五脏六腑的功能,肾阳不足,必损伤心阳,证见腰脊酸软,心悸胸闷, 面色淡白,头晕耳鸣,形寒尿频,下肢水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 迟缓,《景岳全书》云:”迟而无力为阳虚方用温肾通痹汤,杜仲、 川续断、桑寄生、牛膝、狗脊、木瓜、川楝子、元胡、苏梗、川芎、 丹参、黄精、党参此法所用补肾之品杜仲、续断甘温,牛膝苦酸平, 狗脊苦温,并未使用温热之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等,因辨证中 结合气候、饮食习惯及现代人的体质发现,大寒之患较少,故不选用 极致之药。
2行气法2.1名义 寓有理气、行气、降气之意是用行气解郁、理气宽 胸、降气散结、理气和血等方药治疗心病的方法2.2机制明代《薛氏医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 气乏由于忧思恼怒,可致心肝之气郁滞,脉络郁阻,气血瘀滞,胸 阳不展,或闷或痛《灵枢■口问篇》谓“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 道约,约则不利情志内伤已成为当今社会冠心病首当其冲的致病因 素,因情志长期抑郁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而致气机失调中医认为, 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所以情志内伤首先犯肝,引起肝气郁结,气 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阻血畅行,日久累及血与津液的输布障 碍,形成瘀血及痰浊病理产物,凝滞血脉且肝心为母子相生关系, 心病往往有肝病引起[3]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亦取得较好疗效[4] 此法在心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于胸痹、不寐、心悸,眩晕、血尿、抑 郁、焦虑等疾病2.3行气法方药举例2.3.1疏肝理气法[5]适用于平素性格内向,情绪抑郁者,症见 胸中闷痛,心悸失眠,胸胁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或抑郁寡欢,气息 短促,症状多由情绪诱发,舌质红或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方用柴胡 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赤芍、郁金、枳壳、香附、苏梗、丹参、 川芎、桂枝、蒲黄、五灵脂、夏枯草。
达到疏肝理气,宁心止痛之效2.3.2疏肝活血法[5]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而出现的胸痹、心悸、 眩晕、不寐、抑郁、焦虑等病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兼见胸闷 心悸,时作时止,气短叹息;眩晕时作,头痛如刺,心悸失眠,口唇 紫暗,肌肤甲错;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心烦易怒;尿中见血,渴不欲 饮,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症状多由情绪诱发, 另一特点,症状入夜加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 枳壳、丹参、王不留行、柴胡、郁金、川芎、怀牛膝、土鳖虫、川楝 子、元胡、竹茹、天麻、白蒺藜3化痰法3.1名义是以温化寒痰、健脾化痰、清化痰热等方药治疗心病 的方法3.2机制痰是病理变化的产物,因寒湿浸渍,饮食不节,劳欲 所伤,或素体阳虚,肥胖湿盛,或年老多病等,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 失调,三焦水道不利,而生痰饮痰为阴邪,重浊粘滞,阻于心脉, 胸阳失展,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悸不寐,痰浊蒙心,影响心 主神志,出现不寐,痴癫[6],痰浊中阻,又见头晕,眩晕,痰浊郁久 化热,痰热互结,亦可见于胸痹、心悸、不寐、抑郁、焦虑等心病3.3化痰法方药举例3.3.1温化寒痰法 适用于痰浊内阻而出现的胸痹心痛、不寐、 心悸等病。
证见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疲乏气短,肢体沉重,或胸 部痞闷,咳嗽痰多,心悸眩晕,癫狂,苔白滑或厚,脉滑或弦《金 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用瓜 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桂枝、苍术、白术、茯苓、 陈皮、土鳖虫、丹参、莱菔子3.3.2健脾化痰适用于脾虚失健,运化失常而致痰浊中阻,脾 为生痰之源,故求痰之因责之脾胃,脾与心为母子关系,脾与心又有 经络相联,在临床治疗中可作为温化寒痰及清化痰热治疗的基础,方 用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山药、苍术、厚朴、藿香、 佩兰失眠加炒枣仁、远志、夜交藤;头晕加天麻、白蒺藜、白芷3.3.3清化痰热适用于痰热内扰而致的不寐、心悸、胸痹、中 风、口疮、泌尿系感染,痰浊之邪在体内郁结日久必然化热,痰热互 结,证见心痛窒闷有压迫感,心痛如灼,遇热加重,气短喘促,心烦 不寐,口疮口干,痰多黄稠,脘痞纳呆,形体肥胖,肢体沉重,大便 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或滑大痰热阻络,又见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诸症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 甘草、黄苓、桔梗、贝母、黄连、竹茹、胆星、瓜蒌、石菖蒲、枳壳、 郁金、丹参、川芎、赤芍、桑枝、鸡血藤、木瓜、王不留行、土鳖虫。
4滋阴法4.1名义滋阴寓有养阴、补阴、寓阴之意是以滋养心阴、补 益肝阴、寓养肾阴等方药治疗心病的方法4.2机制《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明,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证治准绳■惊悸恐》“人之所主者心,心之 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客之,此惊 悸之所由发也《景岳全书》“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 安其室耳年老体衰,先天不足,房劳过度,或失血之后,均可伤及 心、肝、肾阴,致心脉失去濡养,凡此又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 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 闭塞可发为心痛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心血不静,而成不寐肾水 亏虚,水不济火,心火偏亢,心神不守,故心悸失眠不能滋养清窍, 又见耳鸣头晕眩晕之症滋阴之法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心、肝、肾, 必须详细辨证,多方参考4.3滋阴法方药举例4.3.1滋养心阴法[7]适用于心阴虚、心血虚的心病,证见胸痛 隐隐,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 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方用归脾汤加减,当归、生地、龙眼 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血虚甚者加 熟地、白芍、阿胶,阴虚甚,心烦口干,舌质红少苔者,加玉竹、麦 冬、沙参、石斛、五味子。
4.3.2补益肝阴法[7]适用于肝阴虚,肝血虚的心病证见心悸 失眠,眩晕耳鸣,胸闷刺痛,胁肋窜痛,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视物 昏花,两眼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舌质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方用一贯煎与二至丸加减,沙参、枸杞、 川楝子、当归、生地、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夏枯草、柏子仁、玄 参、白芍、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4.3.3寓养肾阴法[7]适用于年老体衰,肾精日亏及素体阴虚 者,证见心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不寐盗汗,腰膝酸软,颤红潮热, 耳鸣头晕,面部烘热,又可见因虚火内动,灼烧脉络而出现小便短赤 带血,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方用知柏地黄汤与左归饮加减,知母、 黄柏、熟地、山药、山芋、泽泻、丹皮、赤芍、枸杞、茯苓、生龙骨、 生牡蛎、浮小麦尿血时可加白茅根、仙鹤草、大小蓟、三七粉等凉 血止血或活血止血之药5泻热法5.1名义寓有清热、泄热、泻火、清化之意泻热法即是用清 心泻肝、清热利湿、清热化痰、清热开窍等方药治疗心病的方法5.2机制《医学心悟》“有风寒邪热传心,或暑热乘心,以致燥 扰不安者,清之而神自定”,《临证指南医案》“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 火动血”,五志皆可化火,所以饮食、七情、外邪均可化热化火,心火 上炎发为口疮;肝郁化火则见胸闷胸痛,两胁胀痛,心烦急躁,头晕 目干,便秘;火热扰神即见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热与湿、痰互结经 络阻滞,心脉失畅,则见胸痹烦闷,大便秘结,周身困重,舌红苔黄 腻。
兼可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医学衷中参西录》“心脏属火,痰 饮属水,火为水迫,故作惊悸也,以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 二陈汤加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 数钱,自能安枕稳睡而无惊悸也可见因各种原因致热邪生成,又因 热邪与它邪相结(如痰饮、瘀血、湿热等)而见胸痹心悸、不寐、中风、 尿血、等心系疾病治疗中除清泻热邪外,要兼顾化痰、凉血、利湿,使邪去正安5.3泻热法方药举例5.3.1清心泻肝法 适用于心肝火旺而出现的心悸、不寐、眩晕 等心病证见心悸不寐,心烦急躁,胸闷胁痛,口渴喜饮,口苦目赤, 眩晕耳鸣,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头痛欲裂,用经验方竹叶苓柏汤, 竹叶、黄苓、黄柏、夏枯草、莲心、柴胡、郁金、生地,再根据症情 加用栀子、麦冬、炒枣仁、龙胆草、白蒺藜、天麻、生石决明、枳壳5.3.2清热利湿法[8]适用于湿热阻滞或下注而见胸痹、口疮、 心悸、不寐、中风、热淋等心病方用四妙丸或猪苓汤加减,黄连、 苍术、黄柏、怀牛膝、生苡米、猪苓、茯苓、法半夏、银花、生地、 陈皮、泽泻酌情加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开窍醒神之品,如丹参、 川芎、赤芍、桃仁、炒枣仁、菖蒲、郁金其他如清热化痰、清虚热、 清热开窍等法不一一详举,可结合化痰法、滋阴法运用于临床。
6和营法6.1名义有调和营卫,固表补虚,固表补气之义和营法即是 用调和营卫的药物治疗心病的方法6.2机制《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篇》 载“阳加于阴,谓之汗”《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心 与营卫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灵枢呀S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 于脉,化以为血”,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血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 血之功由心所主,营卫的充养之功及它们的运行表现为一定节律的心 脉搏动,由此可知,营卫充养血脉与心阴心阳直接相联系:损其心者, 调其荣卫”的生理基础即源于此营卫失常,则宗气不利,不能助心 阳鼓动气血,致血行不利,脉络受阻而出现心脉瘀阻[9];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卫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汗为心液,耗散营卫, 致心阳受损而见心动悸,脉结代等症发生[10]调和营卫,固表补气 之法在心病的治疗中有独特意义,故单列一法6.3和营法方药举例调和营卫法 适用于营卫不和而出现的心悸、不寐、胸痹等心病 证见失眠多梦,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动辄汗出,恶风头痛,周身酸 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弱方用桂枝汤、玉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