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481537
  • 上传时间:2018-07-0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0.9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重要讲话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严三实”的提出,简洁而深刻地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修身做人、从政为官、 谋事创业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三严三实”高度概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三位一体,互为关联三严”之中,前提是修身; “三实”之内,基础是做人评价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干老实事这就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从培育健康的人格、激发人格的力量上下功夫三严三实”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既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又体现了内在规律与外在约束的辩证统一;既有思想要求, 又有实践标准; 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又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和“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一、 “君子之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格力量的经典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民族性格和价值追求, 塑造和凝结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可以用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概括:在形象上,表现为“君子之道”;在内容上,表现为“家国情怀”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君子之道”和“家国情怀”一直是相生相伴、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毫无疑义的道德制高点君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格化的重要概念,是深入人心的人格理想《尚书》中说, “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孔子一生更是对“君子”一词谆谆乐道,《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劝人学为君子、行为世范据有关学者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过107 次 《论语》开篇即以“君子”发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 中也有 82 次论及“君子” , 如“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 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等荀子则强调,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那么,究竟什么是“君子”?孔子的理解,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究竟什么是“君子之道”?孔子至少有过三次不同的回答一为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时刻以仁、知、勇三德要求自己,始终朝着不忧、不惑、不惧的目标迈进二为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孔子从为官者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作为一名为官从政的君子,自身的行为举止要谦虚庄重,在上级面前,要恭敬有礼,对待老百姓要爱护有加,需要百姓去做的,也应该得体适当,不能过分三为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是孔子从为人处世的角度阐述君子之道,强调要各安本分,遵守规矩,先予后取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三段论述,分别阐发了做人、为官、处世的道理此外,孔子还用大量篇幅,进行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 等等, 勾勒出 “君子”和“小人”的明显分野,显示出强烈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的求,是指责的意思,是说当出现过错或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君子一定会先反思、责备自己, 从自身中寻找原因; 小人则一定会想办法推卸责任,抱怨别人这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什么是“公仆”、什么是“权力” 、什么是“考验” ,始终不能忘记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行和操守,是多么的相似!孔子之后, 后世大家对“君子之道”的引述和阐发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等,历代相沿,融会贯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塑造,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直到今天,人们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在贪污腐败时有发生、欺骗讹诈屡见不鲜、假冒伪劣充斥于市,一些人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修官德,不少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今天,重提世代尊崇的“君子之道”,倡导全社会都能够学为君子、行为世范、修善讲睦、谦恭礼让、经邦济世、自强不息,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格力量的核心内涵在中国的“国家”概念中,国与家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这就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而代表这种情怀最高境界的追求,就是历代仁人志士念念于心、口口相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明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孟子说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真正的君子,仅仅“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济世、安民、建功、立业的理想、决心和责任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如果说,“君子之道”是传统人格力量的外在形象,“家国情怀”则是传统人格力量的核心内涵,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条神圣血脉。

      正是在这条神圣血脉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秉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心,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是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或是挺身而出、为民请命;或是马革裹尸、精忠报国,真可谓豪气干云,史不绝书他们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无坚不摧的人格力量,名垂青史,烛照千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是修身儒家经典《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不管是孟子倡导的“性善论”,还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在孔子眼中,都是“性相近” ,但为什么又“习相远”?区分就在于是否修身只有修身才能抑制人天性中本有的恶,光大天性中本有的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条件是齐家 《大学》强调: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当年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时说:“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

      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他担任领导干部后,始终秉持清廉家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堪称新时代“齐家”的典范相反,近年来有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 连带家风不正,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一人犯罪, 全家覆没, 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标是治国理政 “国家者众人之国家;天下者众人之天下” ,于民族和人民而言,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国若不治,家亦难存,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有些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和家族考虑,全然不拿国家当回事当权执政者都应当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心目中还有多少国家意识、社稷观念、民本思想?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果是天下太平平天下,就是天下为公,国泰民安这里的“平”可理解为三层含义:一是“和平” ,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国与国之间协调发展,和平相处;二是“平等”,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三是“平安” ,如“仁者安仁”、 “修己以安人” 。

      总之,天下为公,国泰民安,不仅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 “和平”, 而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包括每个人通过修养所获得的身心内外的“安泰” 、 “宁静”,做到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人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天下之大道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是传统人格力量的升华和发扬邓小平同志说: “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指出: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认识和掌握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引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实践的能力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依靠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影响力、带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代表着真理的力量, 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则是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一个伟大的执政党,只有掌握正确理论才能为人民指引前进方向,只有具备高尚品格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尊敬和追随,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到中国,就使苦苦求索中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真理的力量。

      但真理自己不会说话真理的力量要靠人格的力量来实践和体现恩格斯曾经说过,“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 ”他在论述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恩格斯这段话用在近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非常恰当的共产党人并非都是完人,但必须永远朝着追求完美人格的目标而努力回顾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格力量千锤百炼、反复锻造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典型的,具有超强人格力量的优秀共产党员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心系天下,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融聚传统人格力量精华和党性原则于一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千千万万的群众认识、了解我们党,最早并不是通过学理论、听宣传、看原著,而是通过身边党员的道德品行、人格魅力、 工作作风、 牺牲精神等方面来感知并产生信赖的,然后才进一步认识、学习、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进一步追随党、听党话、跟党走。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1949 年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