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及土层描述.docx
21页1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 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 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 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 )、 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 )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 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 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 及充水性质等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 H.1.2 执行岩石厚度分类表表 H.1.2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巨厚层h>1.0中厚层0.5>h>0.1厚1.0》h>0.5薄h<0.1层层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 名;2 对特殊性土, 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 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5当土层厚度大于 0.5m 时,宜单独分层。
H.1.4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 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 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 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 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 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 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 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 厚度和层理特征H.2 野外描述H.2.1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 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 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H.2.2 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 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 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 碎石素填土等;3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 厘米的地基土层, 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 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名为“互 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 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 厘米的 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 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
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 25%时,定为I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 过25%时定为II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 H.2.3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 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 “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 H.2.4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 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 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H.2.5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 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 分析、研究后确定H.2.6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 基本术语标准》JGJ84 —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H.3 岩石H.3.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 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H.3.2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 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 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H.3.3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 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 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H.3.4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 的颜色H.3.5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H.3.6 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H.3.7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附录 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H.3.8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 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 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 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 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H.3.9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Z45°H.3.10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 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H.3.11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 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H.3.12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H.4 碎石土H.4.1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H.4.2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 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 3.3.2 执行H.4.3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 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 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H.4.4碎石土的名称应按 H.4.2 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 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 为碎石,表示为卵石T圆砾或角砾T碎石H.4.5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
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 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H.4.6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 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H.4.7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 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 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H.4.8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 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H.4.9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H.5 砂土H.5.1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 50%的土H.5.2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 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 度等H.5.3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表3.3.3执行。
H.5.4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 等H.5.5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 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H.5.6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 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 和交错状构造等H.5.7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 分比(或以多、少表示) 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 机质”字样H.5.8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 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 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 碎块呈棱角状)H.5.9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H.5.10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 (% )分为稍湿,很湿,饱和H.6 粉土H.6.1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 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 量超过全重的10% )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 等于全重的 10%)。
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H.6.2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 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H.6.3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 实、中密、稍密、松散H.6.4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 )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 (极湿)H.6.5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H.7 粘性土H.7.1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 Ip》17 )及粉质粘土( 10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 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 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3) 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