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外阅读】儒学大师荀子.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11284128
  • 上传时间:2023-1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外阅读】儒学大师一一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一说“卿”是对他的尊称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其政治、学术活动年代大体约在周赧王十七年 (前298)到秦王政九年(前238)之间荀子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他立足于儒家,吸取道、墨、名、法特别是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充实, 而形成了别开一代新风的荀学,成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谪居兰陵著书万言关于荀子的生平事迹, 其早年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征信,现存的少量史传资料, 都是从荀子游学于齐国开始记述的,而且都非常简略司马迁《史记?荀卿列传》对荀子的记述不足二百字: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以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 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 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 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 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由这段简短的记述可以看出, 荀子虽然生于赵国, 但是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则在齐、 楚两国这其中,荀子前后两次来到齐国,从事游学和政治活动, 在齐国度过了他一生中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正是在齐国期间,荀子得以形成自己的思想学说并获得了较高的声 望荀子第一次到齐国的时间,除上引《史记》之外,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也说: “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 ”都认为是在他五十岁的时候 而这一点从荀子生活的年代推算是相当可疑的, 所以古籍中也有说荀子是十五岁时第一次来齐国的,如应劭的《风俗通义 ?穷通》就是这种说法;另外晁公武 的《郡斋读书志》和近人钱穆的《荀卿考》也都认为“五十”是“十五”的传抄之误;而且 荀子第一次到齐国时,应该是在齐?王初年荀子最初来到齐国,主要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从事游学活动 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国设在都城临淄南门(又称“稷门”)之外的学宫,因在稷山之下,所以称为“稷下学宫” 稷下学 宫作为齐国官办的教育机构,大约很早就已经设立了, 只是到了齐宣王时期招揽天下贤士集 于稷下,才使稷下学宫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据《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宣王喜文学游 说之士, 自如驺衍、 淳于髡、 田骈、接予、 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可见,当时稷下的学者们都受到了齐君 很好的优待,最尊宠者可以授以“大夫” 、“上卿”之号,赐以“高门大屋” 、“赀养千钟” 于是,天下各门各派的学者都云集稷下, “不任职而论国事” (《盐铁论 ?论儒》 ),使稷下学 宫成为天下学者自由讲学、 相互论辩、 著书立说、 收徒传道的学术场所 荀子早年来到齐国, 显然是受到稷下学术风气的感召, 慕名而来的 在稷下, 他度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游学生涯, 广泛接触到了先秦诸子各个门派的学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到齐湣王末年的时候, 由于齐湣王骄横自矜, 引起诸侯不满 荀子一方面因为没有受到 重用, 另一方面大约也看出了齐国的危险处境,于是就离开了齐国不久, 齐国果然遭受了 灭国之灾 周稦王三十一年 (前 284),燕国攻取了齐都临淄, 齐湣王出逃被杀, 齐国除了莒 (今 山东莒县 )和即墨 (今山东平度东南 )两城外,其余全被楚、赵、魏、秦、燕五国联军攻占次 年,齐襄王在莒继位,依靠田单组织力量对抗燕军其后,田单巧用离间计破坏燕王与乐毅 的关系, 再用火牛阵打退燕军, 最终收复了国土 这场战争整整打了七年, 使齐国元气大伤。

      齐国复国之后, 许多失散的学者纷纷回到稷下, 荀子也第二次来到了齐国, 稷下学宫又 出现了往日的生机 不过这时由于田骈、 邹衍等前辈学者都已故去, 所以荀子受到齐襄王的 看重,尊奉他“最为老师” ,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在学宫中举行宴饮 之前按礼必须先进行祭祀,而主持祭礼的人就是“祭酒” ,后来逐渐发展成主持学宫各项事 务和活动的领袖者, 一般由公认的享有很高名望的尊长者担任 荀子三次担任祭酒, 可以想 见他当时在稷下学宫的名望之高大约在周稦王五十年 (前 265)齐襄王去世后不久, 荀子曾经去过秦国, 与应侯范雎问答, 并受到秦昭王的接见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崇尚法治,奖励农耕,经济富庶,国力强盛, 同时借助地利之险,在与战国诸雄的争战中,不断地获得胜利当时,张仪、蔡泽、范雎之 辈都得到秦国的重用,但他们轻视文化教育, 推行愚民政策, 于是诈力之术兴起, 而仁义之 道日渐废弛所以如《荀子 ?强国》篇所记,荀子到了秦国之后,秦相范雎问他在秦国的见 闻,荀子虽然高度肯定了他在秦国所见的山川、风物、百姓、风俗、百吏、官府、朝廷皆为 “治之至也” ,但是也指出了秦国不重礼教、不用儒术的隐忧。

      《荀子?儒效》篇则记载了秦昭王接见荀子的情景秦昭王一见荀子,就问道, “儒无益于人之国?”意思是说儒家对国 家没有什么用处吧?荀子答道, “儒者法先王, 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意思是 说儒者是效法先王, 尊崇礼义,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的君主尊贵的人 荀子进一步说, 君主 如果任用儒者, 那么他在朝廷内就会做一个称职的臣子; 如果不用他, 那么他也会做一个朴 实恭顺的老百姓又说,如果儒者“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 之宝也”秦昭王又问儒者“在人上”是怎样的呢?荀子说,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 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他 还说,能为人上的儒者,可以使礼义“信乎人” ,“通于四海” ,邻近的人歌颂他,遥远的人 来投奔他, 四海之内如一家, 大家都尊奉他为导师 像这样的儒者, 怎么能说无益于国家呢? 只不过, 在当时秦昭王称霸天下, 对儒家的一套从根本上是持轻视态度的, 所以荀子的观点 也不可能真正使他改变想法和做法荀子还是回到了齐国齐襄王去世后, 太子建即位, 而齐王建的母亲———曾与襄王患难与共的君王后掌握了 实权; 齐王建身边则聚集了一批谗臣。

      在这种情况下,为齐国复国立下殊勋、当时已是齐相 的田单也受到了疑忌,政治热情受到了挫伤像荀子这样“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学者,自然 也得不到重视 但是荀子看到齐国复国成功后,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生产得到恢复,又呈现 出一线生机,所以也曾经进言齐相田单,说以强国之策,希望他能推动齐国复兴之路 《荀 子?强国》篇记载了荀子进言齐相田单的内容荀子建议齐相应该“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 道”,明辨是非,重用贤者,爱民好士,推动齐国统一天下不过,由于荀子在进言中发表 了意在抨击时弊的“女主乱之宫” 、“诈臣乱之朝” 、“贪吏乱之官”等言论,所以, 《史记》 说“齐人或谗荀卿” ,大概与此不无关系于是,受到谗言攻击的荀子只好离开齐国,前往 楚国荀子来到楚国后,受到当时楚国的相国春申君黄歇的器重,让他担任兰陵 (今山东苍山县西南 )令据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战国策》 、《韩诗外传》两书 ) 记载,当时有人对春申君说: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 其危乎 !”春申君听后,就辞退了荀子,荀子于是回到赵国 《荀子 ?议兵》篇记载荀子与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兵法,时间约在周稦王五十年 (前 265)之后,可能就是在荀 子离开楚国回到赵国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

      临武君认为“兵之要术”在于得天时地利, 重视 有利的形势和变诈的手段;而荀子则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取得人民的支持,行“仁人 之兵”当时,荀子的弟子陈嚣、李斯对荀子的用兵以仁义为本的观点表示了质疑和反对, 荀子也进行了逐一的剖析和驳斥这时,在楚国,又有人对春申君说: “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 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 (刘向《孙卿新书叙录》 )于是,春申君又派人到赵国聘请荀子荀子于是修书给春申君,对他表示 了责难春申君非常后悔,再次对荀子表示了歉意,坚持礼聘他到楚国来 荀子这才动身回 到楚国,再次出任兰陵令十七年秦王政九年 (前 238),春申君被杀,荀子也被免官,从此便定居兰陵,著书立说,课子 讲学,直到老死,葬于兰陵,享年九十岁左右荀子著述宏富,据载,在汉初流传的就有三 百多篇,后来经汉儒刘向校雠,最终定为三十二篇,经后人编辑成《荀子》一书以礼为宗 集学大成荀子游历齐、秦、赵、 楚等国尤其是长期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经历,为他思想学说的 形成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养分如齐国有稷下学派,秦国有商鞅学派,楚国有老、 庄道家学派, 而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任侠的风尚。

      这在学术上为荀子综合先秦百家学说 提供了条件,使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兼收道、法等家学说的荀学思想体系在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礼是一个核心观念他主张“隆礼” ,提倡礼治,但又赋予 礼以新的内涵,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形成了以法治来充实礼治的新学说他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 (相称 )者也《荀子?富国》,以下只注篇名) “礼者,政之挽 (引车 )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大略》 )又说,“国无礼者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 ”(《王霸》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 事无礼不成, 国家无礼不宁 君臣不得不尊, 父子不得不亲, 兄弟不得不顺, 夫妇不得不欢 ” (《大略》 )可见,同孔子一样,对于荀子而言,礼既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道 德准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因而礼成为他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但是荀子又赋予礼以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关于礼的起源问题的解释中 “礼”是什 么?来源于什么?在荀子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得其详了: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 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是百王之所同, 古今之所一也。

      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 (《礼论》 )但是,对这种来源于祭祀、巫术和图腾活动的礼,荀子还是从理性主义的观点出 发,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 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 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礼论》 ) 可见, 荀子是从人对物质的要求, 即从人的经济利益出发去考察礼的起源的, 因此把礼说成 是先王为“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 这显然不同于孔子单从“仁” 的角度对礼作出的解释, 而是一种新的关于礼的起源的解释, 为儒家倡导的礼治提供了新的 理论依据在这种解释里,荀子不像孔子那样将义和利对立起来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不像孟子那样只讲义而反对讲利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而是将义 利加以调和,承认二者的合法共存他说: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 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 (《大略》 )荀子把尧舜说成是兼顾义利的,和孔孟 所宣传的尧舜面目大不相同,显然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修正。

      荀子对礼的起源的这一解释, 为他借鉴法家思想, 以法治来充实礼治敞开了大门 因为 礼既然是对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进行调整的 “度量分界” ,那么必然会产生法的功能和效果所以,荀子一方面主张“隆礼” ,一方面也重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