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考察报告.docx
23页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福建省考察报告 福建民间信仰考察报告 习五一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形态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众基础,至今仍生生不息 XX年春,笔者随调研组赴福建地区,考察当代民间信仰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踏访、随机调查和座谈讨论等方式,相继考察了若干颇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如:厦门青礁慈济宫和漳州白礁慈济宫、漳州三平寺、泉州天后宫、关岳庙、富美宫和湄洲妈祖祖庙等本文以民间信仰兴盛的福建地区为考察样本,论述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 一、民间信仰是扩散型的宗教形态 在人类宗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独具风韵它与“亚伯拉罕系宗教河系”和“印度宗教河系”迥异,其核心象征是圣贤,因此被冠名为“哲人宗教”体系[①] 1、中国宗教体系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度型和扩散型民间信仰可归为扩散型宗教20世纪60年代,美籍华人学者杨庆堃教授从社会学视角,考察东方文化的宗教体系,提出一种独具匠心的宗教类型学。
杨庆堃教授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指出,中国宗教体系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制度型和扩散型他认为,制度型宗教对宇宙人生有独立的神学阐释,包含象征物和崇拜仪式,有独立的神职人员组织,诠释神学观念和从事崇拜活动而扩散型宗教没有系统的经典教义,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它的宗教信仰形态表现为,将宗教要素亲密无间地扩散到世俗社会制度之中,并无明显的独立存在正是通过这种扩散形态,宗教因素渗透在中国主要社会制度和乡里基层组织生活之中,使民众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接触[②] 依据这种宗教社会学的思路,中国正统的儒释道应归为制度型宗教,而名目繁杂的民间信仰则可归为扩散型宗教与制度型宗教相比,各种民间信仰缺乏精致的神学体系和坚硬组织外壳,无论其信仰义理,还是崇拜仪式,普遍流于弥散型和非系统 2、制度型与扩散型宗教之间的社会融合性往往超越其阶层差异性 笔者认为,从中华民族整个宗教文化体系考察,制度型宗教与扩散型宗教在“多元一体”的社会生活中,相互渗透,盘根错节,两者之间的社会融合性往往超越其阶层差异性以往学术界通常认为,儒释道等制度型宗教整体上属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受到上层精英社会的尊崇;而民间信仰缺乏精致的神学体系,粗浅繁杂,往往只能在社会下层潜行默运,常常受到统治阶层的打击排斥。
这种论述突显出社会动荡时期宗教组织的政治功能,而忽略了宗教文化独特的生存源泉 历史的经验表明,儒释道等制度型宗教既有精致的哲学形态,也有扩散的信仰形态,正是扩散的信仰形态奠定其社会民众基础,是制度型宗教绵长生命力的基本保证而重要民间信仰的由萌芽走向兴盛,大多受惠于上层社会注入的精英资源 起源于福建的妈祖信仰就是最典型的明证湄洲妈祖庙草建时,只是祭祀一位预知祸福的女巫,其影响仅限乡里经元明清三朝皇帝的褒封,妈祖的名位由妃累进为“天后”历代文人学士不断汲取儒释道文化资源,逐步将其塑造为护国安邦的女神妈祖寺庙遍及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妈祖信仰作为海峡两岸文化同根的重要资源,名声更加显赫在政治时局的推动下,朝拜妈祖的庆典,美仑美奂,盛况空前 整个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由多种基因构成,有居主导地位的传统宗教,还有弥漫于社会的民间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居于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伦理观念,一直强有力地干预并引导着宗教文化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规模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 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源远流长,至今仍宫庙林立,成为地方区域性文化的重要特征福建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种民间信仰的复苏与迅猛发展,折射出地方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比国家框架下的制度化宗教,更根基深厚,枝繁叶茂 1、当代福建民间信仰的宫庙增长迅猛 在当今福建地区,从繁华闹市到穷乡僻壤,不论是街头巷尾,还是犄里旮旯,到处都有宫庙或神龛民间信仰的场所遍布沿海山区、城乡各地,至今为止难以确切统计笔者获悉的两份官方统计资料,应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份是XX年福建省政协组织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根据九市政协调研材料统计全省形成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5102座福州市有3000座;泉州有近万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较成规模的有4002座;厦门市有1524座;漳州市有2363座;莆田市有3000座左右;南平市有750座;三明市有522座;龙岩市有600多座;宁德市有3343座当然,还有数以万计散布在各村落的极小的土地庙和神龛等不在统计之列[③] 另一份是XX年福建省民宗厅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全省范围内,几乎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34028座上规模的民间信仰宫庙宫庙的规模相差悬殊,大者建筑面积可达几百平方甚至几千平方米;小者仅为两三平方米[④] 第一份省政协的调研报告,统计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共有25102座,其标准为建筑面积在10平方以上,并说明数以万计极小的土地庙和神龛等不在统计之列。
而第二份福建省民宗厅的调研报告,统计全省共有34028座上规模的民间信仰宫庙这两份调研报告都是在XX年利用政府资源进行统计的结果 关于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宫庙的数量,官方的统计数字往往低于学者的估计1996年福建社会科学院徐晓望先生估计,“福建全省约有50000-60000座宫庙以人口而计,全省3000万人,平均每500-600人大中型拥有一座大中型民间信仰宫庙[⑤]甚至有权威人士估计,“福建省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多达数以十万计”[⑥]至XX年,福建共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6900座有学者估算,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宫庙,在数量上是制度化宗教的10倍左右[⑦] 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兴盛,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其一,这些数目庞大的民间信仰宫庙多为当代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迅速升温,到处兴建宫庙,增长迅猛 以泉州市鲤城区为例1998年调查时,有民间信仰的活动场所126处,到XX年统计时就增长为168处,增长高达33%除去1998年的统计有所疏漏的因素,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重修再建的兴盛趋势,令人瞩目[⑧]再以省会城市福州市鼓楼区为例该市鼓楼区地处城市中心城区。
1996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该区共有“115个未经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而民间信仰就占110个,占总数的%,其中除少部分属历史遗留建筑外,绝大多数是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乱建宫庙[⑨] XX年福建省民宗厅的调研报告明确指出,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宫庙除少数属历史遗留建筑外,绝大多数是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重建、新建、扩建、乱建的宫庙[⑩] 其二,传统的制度化宗教往往需“依附”民间信仰生存佛道寺庙配祀的民间信仰神灵,喧宾夺主,成为寺庙香火的主要来源 如:佛教寺庙石室岩寺位于莆田市郊,是当地香火最旺的寺院但是,民众到此进香,主要不是拜菩萨,而是拜配祀的“天帝”道教宫观命运相同正统的道教神灵三清神等很少有人祭拜,但配祀的妈祖、王爷、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民间神灵,香火十分兴旺 福建地区民间信仰宫庙分布的总体态势,农村集镇多于城市,沿海多于山区如:泉州东海镇民间信仰的宫庙多达97座;福州马尾闽安镇仅有居民5000人,竟建有20座民间信仰的宫庙,平均250人就拥有一座宫庙遍布乡镇的民间信仰宫庙,多数与家族祠堂相结合举办祭祀神灵的活动,是乡村宗族组织的重要社会职责 2、民间信仰群体庞大,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当代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拥有众多的信众,其数量大大超过“五大宗教”信徒的总和由于民间信仰的弥散性,缺乏规范的教义和仪规,信众无需办理繁琐的入教手续,信众的数字难以确切统计各种调查报告的抽样分析不一 根据XX年福建省民宗厅调研组的报告,在闽清县,“全县30万人中,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人达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经常参加民间信仰重大节庆活动的人有万人,占民间信仰人群的50%此次调查抽样文本为信众500人性别结构:男性约占30-40%,女性约占60-70%,女性多于男性;年龄结构: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职业结构:工农占90%,知识分子占10%;文化结构:初中以下占80%,高中以上占20%;社会结构,既有“贫困人口”,也有“达官显贵”;党派结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有些地区的共产党员,“离退休后,多数到邻近宫庙“任职”,自称“发挥余热”[11] 在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泉州地区,有近万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信众更为广泛一份调 研报告评估,该地区“90%以上的家庭成人成员,都有或多或少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思想和表现[12]从古到今,泛宗教文化是中国民众信仰意识的主流。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儒释道与民间信仰交融为一体头上三尺有神明”是民间信仰者的信条多数信众都是“逢庙必拜,遇神烧香”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老人与妇女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群众而当代福建民间信仰的调查表明,“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达官显贵”参与信仰活动,许多离退休干部到宫庙“任职”,“发挥余热”社会精英阶层参与的示范效应,信众年龄年青化的趋势,使民间信仰的大潮不断高涨 三、当代福建民间信仰兴盛的原因 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的崛起,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自五四运动之后,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国共两党和社会精英均大力倡导破除迷信,民间信仰跌入低谷,衰败至微改革开放之后,在“无神论”政党执政的社会背景下,民间信仰却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兴盛,现代宫庙的金碧辉煌,超越古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 1、渊源久远,根基深厚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三国至唐中期,北方汉族为躲避兵燹,大批迁徙入闽,带来各种信仰唐末至宋元时期,民间信仰在地方生根,产生一批至今在福建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神灵,如妈祖、临水夫人、二徐真人、保生大帝、三平祖师、清水祖师、定光祖佛等志称:“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
[13]明清至近代,正统宗教日渐衰落,大批僧尼道士走出寺庙宫观,到民间诵经拜忏,另谋生路,使佛教道教因素渗透到民间信仰中,促进民间信仰的繁盛 明清以后,福建民间信仰随着移民向东南沿海辐射传播,遍及台湾、港澳、东南亚及海外移民携带故土神祗同行,在海外建庙奉祀民间信仰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代表一种“尚本”的寻根意识这种眷恋故土的寻根情怀,使这些与福建神脉相连的宫庙,成为民间信仰回传福建的源地 2、社会转型与精神文化的多元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革时代变革与转型孕育着生机和创造力,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经历着社会巨变中传统主流价值的失范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日益多样化,各种宗教文化从日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中获得社会资源 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结构解体,传统法则失范,变革加剧,人心失衡价值的窘困与情感的冲突,形成过渡时期社会心理的无所适从和抑郁沮丧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艰难探索中,成功者与失落者都纷纷回归传统宗教文化,从神秘主义的信仰中,寻找精神寄托或超能力的解脱,使各种精神信仰文化获得蓬勃发展的空间宗教文化在民众信仰市场上取得越来越多的份额。
3、海外回传的动力强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海外侨胞、台胞、港澳同胞回乡祭祖拜神,捐资重修庙宇,刺激东南沿海民间信仰的复兴例如,福建是妈祖的故乡,占台湾人口大多数的闽南移民后裔笃信妈祖据称,台湾的妈祖庙达800座以上,信众达1400万。
